Uric acid level control for treating gouty arthritis

(Chinese only)

Rheumatology

醫語怡情︰痛風治本須先控尿酸


不少人以為中老年人才會患上痛風性關節炎(痛風),其實,痛風與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有關。若進食含有嘌呤的食物,身體會將嘌呤分解成尿酸,而部分人因其身體狀況而未能有效排走尿酸。當體內的尿酸過多,尿酸結晶會積聚於關節內,引致發炎及疼痛。

痛風在香港並不罕見,根據政府數字,痛風發病率於過去十年持續上升,在2016年,約2.9%成年人患有痛風。痛風常見於40至60歲男性患者,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有較高風險。酗酒(尤其啤酒),進食大量貝殼類海產、紅肉及動物內臟等,都會增加患病機會。另外,服用利尿丸等藥物,會阻礙尿酸排出體外,引致尿酸過高;而腎功能不佳者,會難以透過尿液排走過量尿酸,引致痛風。

七成患者初次急性痛風發作,多發生於大拇趾,其餘部位則為腳背或腳跟,受影響的關節會出現劇痛、紅腫及發熱。患者普遍在飲酒或進食大餐後病發,病徵通常持續2至3天。雖然病徵一般會在一、兩周內慢慢消退,然而,如沒有適當處理,持續尿酸過高可引致慢性痛風,屆時可能連膝蓋及手指關節皆會出現症狀。若尿酸結晶長期積聚在關節處,更會形成痛風石,嚴重者會使關節變形,影響活動能力。

醫生會因應病人的病徵、年紀等因素作診斷。一般而言,醫生會為病人抽血檢測尿酸水平,如病人出現非典型病徵,例如腫痛發生於多個關節,或在膝頭、手肘等較少會發作的部位,醫生便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或磁力共振、抽取關節液檢驗、雙能量電腦掃描等,以排除其他關節炎成因。

治療方面,醫生通常會先處方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等,以紓緩急性痛症;至於慢性痛風,則會以藥物控制尿酸水平,病人需每半年接受抽血以評估藥物反應,再因應其發作情況,決定需否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

曾有一名20多歲,有家族病史的男士,因膝蓋突然紅腫劇痛而求診,醫生為其抽取關節液作檢驗後,發現關節出現尿酸結晶,病人獲處方類固醇以治療急性痛症,其後未有再發作。由於病人本身患有代謝病,加上血壓及血糖水平亦較高,需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以預防復發。

痛風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預防痛風可從生活著手,例如多喝水、戒煙、戒酒、多運動,以及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等。


撰文:港怡醫院風濕病科顧問醫生 楊韻姸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Sky Post on 1 December 2023) 

Loading...
An error occurred.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