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s in de-escalation of axillary surgery in breast cancer

(Chinese only)

General Surgery

醫語怡情:乳癌手術新趨勢 保留淋巴減少水腫風險



不少乳癌病人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或會出現上肢淋巴水腫,嚴重可以引致俗稱「象手」的情況,原因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同時接受腋下淋巴切除手術,或者接受術後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這些治療都有機會引致腋下淋巴阻塞,造成水腫。

乳癌可分為原位癌和侵入性癌兩類,大家經常聽到的前哨淋巴,其實是指接收乳房淋巴引流系統輸出的第一站淋巴結。在乳癌治療當中的腋下淋巴手術,可以分為前哨淋巴及腋下一二組清掃手術。醫生會根據手術前的影像評估及抽針病理報告,為乳癌患者提供合適的手術選擇。

如確診為原位癌,傳統的乳癌手術治療一般包括局部或全乳房切除手術,患者往往會同時切除前哨淋巴。配合新式的前哨淋巴追蹤劑(氧化鐵),在西方研究當中,部份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手術。

若患者確診為侵入性乳癌,而手術前影像未見異常淋巴結,醫生便會進行前哨淋巴手術,以確認癌細胞有否擴散。即使前哨淋巴出現微量轉移,配合日新月異的術後治療,乳癌患者未必需要大範圍一二組淋巴清掃。近年西方亦有研究提倡年長的早期乳癌患者,如患上管腔型乳癌(即HER2陰性、荷爾蒙受體陽性),甚至可以考慮不切除前哨淋巴,在提高生活質素的同時,也沒有明顯影響存活率。

如手術前影像及抽針結果確認腋下淋巴有轉移,醫生亦可在影像引導下,於受影響的淋巴結放置金屬標記作定位,配合術前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以縮小或清除癌細胞;在手術時切除已標記的淋巴結及前哨淋巴作活檢,若化驗結果證實癌細胞已被消除,則不需要再清除其他淋巴結。

一般而言,約三成接受腋下淋巴一二組清除及電療的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淋巴水腫;若只接受前哨淋巴切除,風險大幅下降至約 5至8%。然而,水腫並不限於術後短期出現,曾有病人術後十年因皮膚燙傷,才因發炎而誘發水腫。淋巴水腫早期症狀包括手臂沉重、拉扯感、皮膚繃緊,外觀上可能未必出現明顯腫脹,因而被忽略。若能及早求醫並接受物理治療,透過淋巴引流、繃帶包紮、運動及皮膚護理,通常能控制病情;嚴重個案則或需轉介整形外科跟進。

上個世紀的乳癌治療,無論局部或全乳切除手術,都會同時切除大範圍的腋下淋巴結。現時的大趨勢是會因應患者的實際情況,作個人化治療,以減少患者需要腋下淋巴一二組清掃手術的機會。越早發現乳癌,就越大機會在最低創傷下完成治療,減少長遠後遺症。


撰文:文芷薇醫生 港怡醫院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OPick on 10 Octobe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