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乳癌手术新趋势 保留淋巴减少水肿风险

外科


不少乳癌病人在接受乳房切除手术后,或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严重可以引致俗称「象手」的情况,原因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接受腋下淋巴切除手术,或者接受术后电疗以减低复发风险。这些治疗都有机会引致腋下淋巴阻塞,造成水肿。

乳癌可分为原位癌和侵入性癌两类,大家经常听到的前哨淋巴,其实是指接收乳房淋巴引流系统输出的第一站淋巴结。在乳癌治疗当中的腋下淋巴手术,可以分为前哨淋巴及腋下一二组清扫手术。医生会根据手术前的影像评估及抽针病理报告,为乳癌患者提供合适的手术选择。

如确诊为原位癌,传统的乳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或全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往往会同时切除前哨淋巴。配合新式的前哨淋巴追踪剂(氧化铁),在西方研究当中,部份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手术。

若患者确诊为侵入性乳癌,而手术前影像未见异常淋巴结,医生便会进行前哨淋巴手术,以确认癌细胞有否扩散。即使前哨淋巴出现微量转移,配合日新月异的术后治疗,乳癌患者未必需要大范围一二组淋巴清扫。近年西方亦有研究提倡年长的早期乳癌患者,如患上管腔型乳癌(即HER2阴性、荷尔蒙受体阳性),甚至可以考虑不切除前哨淋巴,在提高生活质素的同时,也没有明显影响存活率。

如手术前影像及抽针结果确认腋下淋巴有转移,医生亦可在影像引导下,于受影响的淋巴结放置金属标记作定位,配合术前化疗、标靶治疗、免疫治疗等,以缩小或清除癌细胞;在手术时切除已标记的淋巴结及前哨淋巴作活检,若化验结果证实癌细胞已被消除,则不需要再清除其他淋巴结。

一般而言,约三成接受腋下淋巴一二组清除及电疗的患者,在五年内会出现淋巴水肿;若只接受前哨淋巴切除,风险大幅下降至约 5至8%。然而,水肿并不限于术后短期出现,曾有病人术后十年因皮肤烫伤,才因发炎而诱发水肿。淋巴水肿早期症状包括手臂沉重、拉扯感、皮肤绷紧,外观上可能未必出现明显肿胀,因而被忽略。若能及早求医并接受物理治疗,透过淋巴引流、绷带包扎、运动及皮肤护理,通常能控制病情;严重个案则或需转介整形外科跟进。

上个世纪的乳癌治疗,无论局部或全乳切除手术,都会同时切除大范围的腋下淋巴结。现时的大趋势是会因应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个人化治疗,以减少患者需要腋下淋巴一二组清扫手术的机会。越早发现乳癌,就越大机会在最低创伤下完成治疗,减少长远后遗症。


撰文:文芷薇医生 港怡医院外科名誉顾问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5 年 10 月 10 日《T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