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AI辅助大肠镜 病灶无所遁形

外科


大肠癌为香港第二常见癌症,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数字,本港2021年录得近5,900宗新症,在过去10年间增加近33%。逾半患者确诊时已届第三或第四期大肠癌,即癌细胞已扩散至邻近淋巴结或身体其他部位。如要防患未然,大肠癌筛查是有效的方法,有助及早识别潜在患者或高风险人士。

大肠癌主要由瘜肉演变而成,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腺瘤,患者初期未必有病征。政府早年推行「大肠癌筛查计划」,鼓励50至75岁没有大肠癌征状的市民参与,计划采用的是大便隐血测试。自计划推行以来,在参与人士当中有约8%为大肠癌个案。大便隐血测试流程简单,但探测腺瘤的准确度只有约40%,有机会因痔疮或腹泻等而影响检测结果。除了大便隐血测试,现时亦有其他崭新的筛查工具,包括本地大学研发的细菌基因测试,可量度恶菌分布以侦测患大肠癌及大肠瘜肉的风险;另有从外国引进的大肠癌基因测试,透过验血评估患癌风险。

对于已出现相关病征、怀疑患大肠癌的人士,医生通常会建议他们接受大肠内窥镜检查,以识别并切除可能变成癌症的大肠腺瘤。近年人工智能(AI)技术的医学应用愈来愈广泛,现时可利用AI辅助大肠镜检查,以增加侦测瘜肉的准确度。一般而言,瘜肉的检测率会受不同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肠道的洁净程度、瘜肉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检测时间等。AI系统好比医生的助手,在进行大肠镜的过程中,可更准确地识别出肉眼不易观察到的潜在病变组织,有助医生作出判断。

根据一篇刊登于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的文章,研究团队集合33份有关以AI辅助进行大肠镜的研究作分析,合共涉及逾2.7万名随机患者。结果显示,利用AI辅助大肠镜,腺瘤检测率及瘜肉检测率可分别提高24.2%和23.8%,并能侦测小至5厘米或以下或扁平状的瘜肉。研究亦发现,腺瘤检测率每增加1%,患上间期肠癌(在两次检查之间出现的肠癌)的风险可降低3%。

AI系统能够安全地、更精准地侦测病灶,相信未来将会应用于更多不同疾病,有助及早诊断,让病人可尽早接受适切的治疗。


撰文:梁力恒医生 港怡医院外科顾问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4 年 4 月 26 日《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