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ying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Chinese only)

Paediatric Neurology, Paediatrics

醫語怡情:及早識別兒童腦麻痹 把握治療黃金期



大部分嬰兒在三個月大時能抬起頭,並會放鬆及張開手掌;如發現孩子到六個月大時,頸部仍偏軟無力、身體僵硬、雙手緊握拳頭而無法放鬆,或者一歲時還未學會站立,便要留意孩子可能患有腦麻痹。

曾有一名24周早產嬰兒,出生時因一度缺氧導致腦部受損,其後確診腦麻痹,四肢活動受影響。在跨專科醫療團隊的早期介入下,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及復康訓練後可逐步學會站立,並能使用輔助工具行走。因此,若能及早發現,腦麻痹患者透過適當治療,也可追上發展步伐。

腦麻痹是由於大腦發育異常或受損,引致永久性的運動功能障礙。在香港,每一千個初生嬰兒中,大約有兩至三宗腦麻痹案例,通常都可在兩歲前被識別。在產前、分娩期間或產後三個階段均有可能因不同情況導致腦麻痹,例如嬰兒先天性腦部結構異常、出生前母體感染、早產;分娩期間腦出血或缺氧、嚴重黃疸;出生後腦部受感染、腦膜炎或意外創傷等。

腦麻痹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對運動能力、姿勢控制會造成影響。患者主要症狀包括肌肉僵硬、不由自主地控制動作,無法維持穩定站姿或坐姿,並伴隨發展遲緩。此外,視力、聽覺、言語及吞嚥功能亦可能出現問題,且患有腦癇症狀。當中約三成至一半患者更會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

家長可觀察孩子發展有否異常跡象或里程碑明顯落後同齡兒童。若孩子持續四肢僵硬或乏力、未能正常控制頸部及肢體動作、慣用手過早出現或雙手動作不對稱,這些都可能是腦麻痹的警覺信號,應立即求醫以進行適切的評估和診斷。

雖然腦麻痹屬不可逆轉的腦損傷,但跨專科醫療團隊可為患者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改善患者不同的症狀。其中,物理治療師可協助患者進行大肌肉及改善平衡能力的訓練;職業治療師則負責鍛煉小肌肉協調和精細動作;言語治療師會幫助患者改善溝通和吞嚥能力等。至於兒科醫生會定期評估情況,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的肌肉鬆弛劑或按情況處方注射式肉毒桿菌,以減輕四肢僵硬痙攣的症狀。

零至三歲是兒童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及早介入治療腦麻痹至關重要。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肌肉狀況惡化、萎縮、關節變形等,嚴重者更會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

在照顧腦麻痹兒童方面,家長須注意家居安全,應減少雜物、使用防滑地板,並可在洗手間加設扶手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吞嚥困難,需在飲料中加入凝固粉以幫助進食,若情況嚴重,或需胃喉或建立胃造口以作灌食。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如有疑慮,建議立即尋求專業評估及治療。


撰文:巫仲然醫生 港怡醫院兒科顧問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OPick on 26 September 2025)

Loading...
An error occurred.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