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treatment: Caring for patients beyond illness
(Chinese only)
醫語怡情︰癌症治療—醫病更醫人

當「癌症」兩個字出現在生命中,病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感到恐懼與擔憂,這個病能根治嗎?自己能承受治療的副作用嗎?不少病人或會認為根治才是癌症治療的最終目標,其實對於晚期腫瘤,更重要的是與癌共存,讓病人在抗癌的同時,仍能維持生活質素。隨著醫學不斷進步,針對不同病情和身體狀況,現時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作為醫生,我們除了專注治療疾病,更要全面照顧病人的不同需求。
「治病容易,治病人難」這句話,是筆者行醫多年的心聲。每位病人都有不同的身體狀況、家庭和生活背景,以及心理需求。醫生會因應病人的檢查結果及病情,亦會考慮他們的生活目標和價值觀,以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治療的意義,遠不止延長壽命,更要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維持生活質素與尊嚴。
對於身體狀況較佳的年輕患者,醫生通常會採取積極的治療策略,希望透過手術、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幫助他們殺滅癌細胞,以期達到徹底根治。有部分年輕患者曾表示,因擔心復發不敢規劃婚姻或生育的計劃。然而,現今醫療成效已大大提升,以香港常見的鼻咽癌為例,治療後康復並重拾正常生活的案例並不少見。
過往遇過不少癌症病人重獲新生的例子。記得多年前,一名20多歲的女患者確診婦科癌症,經過積極治療後,她不僅回到日常生活,後來更建立了幸福家庭。另一位確診時單身的男患者,康復後帶同妻兒前來覆診,分享重獲健康的喜悅。
對於無法徹底根治的病情,或考慮到年長患者的身體狀況,醫生會與病人商討與癌共存的策略。透過調整療程頻率以減少副作用,可協助患者控制病情,同時維持日常生活。雖然治療未必能完全消除癌細胞,卻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在最後時光實現心願,如見證子女結婚或孫兒畢業等。
如果病人選擇在私營醫院接受治療,經濟因素也是重要考量。例如對於肩負養家責任的中年患者,醫生也會考慮其經濟能力,盡可能安排最划算而合適的治療方案,以減輕其財務壓力。
有位康復超過三十年的老病友,每逢節日都會寄來賀卡,每次收到賀卡得知他依然安好,倍感欣慰。另外,病人離世後,其家屬仍特地送來感謝信,都是溫暖的回饋。
抗癌路上,醫者與病人是並肩作戰的夥伴。今天,癌症不再是絕症,治療的目標也不只是擊退腫瘤,更在於陪伴病人走過這段旅程,感受生命的溫度與希望。
撰文:傅惠霖醫生 港怡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OPick on 15 August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