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ining brachytherapy with surgery for recurrent head and neck cancer

(Chinese only)

Clinical Oncology

醫語怡情︰手術結合內電 治頭頸癌復發


頭頸癌的種類眾多,本港最常見的是鼻咽癌,其次是口腔癌及喉癌,另涉及部位亦包括口咽、下咽、腮腺、鼻竇和甲狀腺等。頭頸癌通常發生於局部位置,因此越早發現腫瘤,根治的機會越大。頭頸癌治療一般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又稱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醫生會按患者的病情,建議最適合的方案。

由於頭頸的空間相對狹窄,病灶通常接近血管和神經線等,為免引致功能受損或中風等併發症,外科醫生或需縮小手術範圍,故未必能完全地切除所有癌細胞,而進行電療時亦要避開神經線和腦幹等重要部位。因此,患者接受治療後,體內可能仍有少量殘餘癌細胞,存在復發風險。

頭頸癌患者首次復發多出現於原位及頸部淋巴結,可採取的治療方案會有所局限。由於患者在首次病發時曾接受放射治療(外電),其復發病灶附近的組織未必能再次承受外電。若單靠手術切除頸部淋巴復發的癌細胞,患者再復發風險超過五成,因此單用手術未必是首選方案。

對於有局部晚期頸部淋巴復發的頭頸癌患者,現時本港有醫院採用切除手術及近距離體內放射治療(內電)的合併療法。外科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挽救性手術,切除頸部復發的腫瘤,其後腫瘤科醫生會透過影像導航,置入導管於術前的病灶,並於術後一星期內利用電腦程式驅動輻射源進入導管,在近距離釋放高能量輻射,務求消滅接近血管、神經線的癌細胞。內電的療程一般需時四至五天,可在患者術後住院期間進行。此合併療法以根治為目標,可降低再復發的機率至三成以下。

合併療法以往較多應用於較晚期頸部淋巴復發的病例,隨著手術越趨精準化,現可擴展至胸腔等較深入的位置,期望可讓更多病人得到治療。

一名七旬病人在三年前確診喉癌,治療後檢查顯示癌細胞被完全消除,但及後發現腫瘤有復發跡象,腫瘤位於氣管及食道之間的淋巴結,並包圍著氣管、食道和主動脈,進行即時手術的風險高,需先接受多次化療及免疫治療,但完成治療後發現有殘餘淋巴轉移,所以仍被評估為不宜接受手術。病人其後接受合併療法,經過切除手術及10次內電,正電子掃描檢查顯示腫瘤已被消除。病人已恢復正常生活,只需定期覆診監察情況,成效令人鼓舞。


撰文:顏繼昌教授 港怡醫院頭頸腫瘤治療中心聯席總監、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Sky Post on 22 March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