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stres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hinese only)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醫語怡情︰學業壓力大 當心腸易激


每逢測驗考試,甚至面試、比賽等重要場合,有些人總會無故出現肚痛、肚瀉的情況,嚴重時更影響表現。如果感到壓力大或緊張時就會腸胃不適,但身體檢查後卻找不到結構性的病因,就要留意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曾有研究顯示,本港逾6%的人口患有腸易激綜合症,而在學生群組中比例更達 10% 至 20%。常言道「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腸道與大腦之間透過「腸腦軸」互相影響,當人承受壓力、焦慮或抑鬱時,腸胃會容易出現不適。臨床觀察發現,每逢開學或考試前後,都有不少學生因相關症狀而求診,當中部分患者的父母同樣受腸易激綜合症困擾。除了來自個人、學業的壓力,家庭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因而引致腸胃症。

曾經有一名16歲的中五男學生,因持續胃脹和腹痛求醫,接受內窺鏡檢查後,排除腸胃結構性的問題,臨床上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醫生處方化胃氣藥和益生菌等藥物以紓緩其病徵,但更需要了解其致病或壓力的源頭。經過詳細問診後得知,該學生的志願是成為一名醫生,為了入讀心儀的醫學院,他對其成績的要求相當高,因學業壓力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筆者作為讀醫過來人,分享了求學時期的個人經驗和抗壓小貼士,並希望讓他明白到,人生隨着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苦惱,提醒他要學習情緒管理和調整心態。

腸易激綜合症屬於功能性腸胃障礙,成因未明,可能涉及腸道菌群失衡、蠕動異常,或對痛楚過度敏感。此症大致分為四類: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無法分類型。若連續三個月,每週多於一天出現腹痛、大便頻率或軟硬度改變,而且如廁後症狀有所緩解,在排除其他腸胃疾病後,便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

治療方面,醫生一般會處方藥物以減輕腹脹、痙攣、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同時,患者改善生活習慣亦十分重要,例如可按醫生或營養師建議,進行低腹敏(FODMAP)飲食,避免攝取高發酵性短鏈碳水化合物(如豆類、加工食品等),以減輕脹氣和腸胃不適;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充足睡眠,配合適當的壓力管理,也有助穩定病情。

新學年將至,學業固然重要,但健康更是基礎。同學們遇到壓力時,可向家人、朋友或老師傾訴,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讓身心保持最佳狀態,迎接挑戰。


撰文:李亭林醫生 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OPick on 29 August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