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学业压力大 当心肠易激

每逢测验考试,甚至面试、比赛等重要场合,有些人总会无故出现肚痛、肚泻的情况,严重时更影响表现。如果感到压力大或紧张时就会肠胃不适,但身体检查后却找不到结构性的病因,就要留意可能是患上肠易激综合症。
曾有研究显示,本港逾6%的人口患有肠易激综合症,而在学生群组中比例更达 10% 至 20%。常言道「肠胃是第二个大脑」,肠道与大脑之间透过「肠脑轴」互相影响,当人承受压力、焦虑或抑郁时,肠胃会容易出现不适。临床观察发现,每逢开学或考试前后,都有不少学生因相关症状而求诊,当中部分患者的父母同样受肠易激综合症困扰。除了来自个人、学业的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情绪,因而引致肠胃症。
曾经有一名16岁的中五男学生,因持续胃胀和腹痛求医,接受内窥镜检查后,排除肠胃结构性的问题,临床上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医生处方化胃气药和益生菌等药物以纾缓其病征,但更需要了解其致病或压力的源头。经过详细问诊后得知,该学生的志愿是成为一名医生,为了入读心仪的医学院,他对其成绩的要求相当高,因学业压力而出现肠胃不适症状。笔者作为读医过来人,分享了求学时期的个人经验和抗压小贴士,并希望让他明白到,人生随着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苦恼,提醒他要学习情绪管理和调整心态。
肠易激综合症属于功能性肠胃障碍,成因未明,可能涉及肠道菌群失衡、蠕动异常,或对痛楚过度敏感。此症大致分为四类: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若连续三个月,每周多于一天出现腹痛、大便频率或软硬度改变,而且如厕后症状有所缓解,在排除其他肠胃疾病后,便可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
治疗方面,医生一般会处方药物以减轻腹胀、痉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同时,患者改善生活习惯亦十分重要,例如可按医生或营养师建议,进行低腹敏(FODMAP)饮食,避免摄取高发酵性短链碳水化合物(如豆类、加工食品等),以减轻胀气和肠胃不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配合适当的压力管理,也有助稳定病情。
新学年将至,学业固然重要,但健康更是基础。同学们遇到压力时,可向家人、朋友或老师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让身心保持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撰文:李亭林医生 港怡医院肠胃肝脏科顾问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5 年 8 月 29 日《T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