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胃瘜肉为癌前病变?

肠胃肝脏科

胃瘜肉是胃黏膜表面形成突起的乳头状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属良性,有时可能会引致肠胃道出血,但极少数会出现阻塞情况。曾有一名七旬婆婆受长期贫血问题困扰,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贫血是因为胃壁有体积较大的增生性瘜肉,瘜肉表面出现溃疡,导致间歇性出血,病人按医生建议切除瘜肉,其贫血问题得以解决。

出现胃瘜肉的机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常见于65岁以上人士,早期通常无明显病征,多数病人是在例行胃镜检查中,或因其他胃部不适而被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酸倒流、食欲不振或体重下降等症状;若瘜肉表面溃烂,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因而引致贫血。胃瘜肉的成因目前尚未明确,通常与家族基因、生活饮食习惯、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肠化生等有关。

胃瘜肉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包括胃底腺瘜肉、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其中以胃底腺瘜肉最为普遍,通常在胃底出现,直径小于一厘米,表面似珍珠般光滑,多为良性;若瘜肉出现于胃窦且直径大于一厘米,表面带有溃疡,则属高风险情况,通常建议切除。而增生性瘜肉常见于胃窦,表面常有红色小颗粒并伴随溃疡,其癌变风险约为1%至2%。腺瘤性瘜肉则为较「恶」的类型,有机会属于癌前病变,同样常见于胃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等相关,不论位置及大小,一旦发现此类瘜肉,一般会建议切除,以免演变成胃癌。

如怀疑患有胃瘜肉,医生会安排胃镜检查,以检视瘜肉的类型、大小及位置,同时评估胃内壁黏膜情况。若发现瘜肉或可疑病变,医生通常会立即切除并安排组织病理检查。如有需要,医生会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以及肠化生等进行适切的治疗。由于瘜肉有机会变成恶性肿瘤,建议病人于瘜肉切除一年后再接受胃镜检查,以评估复发、增生或早期胃癌等情况。

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瘜肉至关重要,尤其是有胃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应按医生建议定期接受胃镜检查。常言道:病向浅中医,前面提及的婆婆幸好及时发现并切除胃瘜肉,除了可解决贫血问题,更降低了瘜肉演变为癌症的风险。

撰文:黄爱儿医生 港怡医院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5 年 2 月 14 日《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