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unk phlebotomy myths
(Chinese only)
拆解抽血迷思
相信不少人都試過抽血檢查,對其程序亦不陌生,但每當尖銳的針頭準備刺穿皮膚時,難免抱有一絲擔憂,並產生不少迷思。抽血會否很痛?傷口會否造成瘀青?抽血後會否容易暈倒?其實抽血並不可怕,緊記放鬆心情,抽血員會憑其專業知識和經驗,在抽取血液樣本的同時,盡力減低患者的恐懼和痛感。
抽血員的主要職責除了為病人抽血外,還包括心電圖檢查和收集樣本等。抽血前,抽血員會先透過手指觸摸,感受皮膚下的血管位置,避開筋腱和動脈。由於血管富有彈性,與筋腱不同,綁上止血帶可令血管膨脹,讓抽血員更容易鎖定抽血位置。
抽血員會根據醫生指示,從靜脈或毛細血管中抽取血液樣本,每次份量一般不多於20毫升,抽血位置通常是手肘或手背。部分人接受抽血時未必十分順利,甚至因曾有不愉快經歷而害怕抽血。作為醫護人員,只要抱着視病猶親的態度,便會明白他們的擔憂,自然可以謹慎地執行每個程序,減少他們在抽血時不必要的痛楚。
舉例說,長者皮下組織較鬆弛,令血管容易滑動,落針位置或會有所偏差。尤其冬季時,長者的血管會收縮、四肢血液較少,抽血員更需細心、有耐性,可先為長者在抽血位置敷暖包約15分鐘,讓血管膨脹,以便更易尋找血管。曾經試過為一位長者抽血時,尋遍手臂及手背都未能找到血管,最終改用幼針在手指位置的血管上抽血才成功。
另外,肥胖人士的皮下脂肪較厚,血管或會位於比較深處;曾接受化療的病人,藥物會令其血管變得僵硬,從而增加抽血難度。現時有不少醫療機構舉辦抽血員培訓課程,部分甚至提供真人抽血練習,因此受過培訓的抽血員在入職前已得到臨床經驗,使其工作表現更專業,令抽血過程更順利,讓病人安心。
不時會聽到市民提出有關抽血的疑問,例如:為什麼血液呈深紅色?抽血後傷口處出現瘀青是正常嗎?其實,抽血通常是抽取靜脈血液,其含氧量較低,故顏色會呈深紅色,屬正常情況。至於抽血後瘀青,常見成因包括:按壓止血時間不足、揉傷口、血管壁脆弱及抽血後拿重物等。抽血後應伸直手臂,以拇指按壓抽血處,在皮膚表層和血管壁的穿刺點施加壓力,一般人5至10分鐘可止血,亦能預防瘀青情況;如患者本身有服用薄血藥或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則要按壓至少10至15分鐘。傷口處瘀青一般會在三至七日內消退。
此外,抽血後兩小時內應避免提起重物,24小時內亦不應進行劇烈運動。如抽血後感到頭暈不適,可能是情緒緊張或空腹抽血等導致,建議抽血後適當休息,如休息後仍未能紓緩症狀,則應諮詢醫生。
專業的抽血員除了具備熟練的技術外,亦需要在抽血過程觀察入微,例如為照顧被抽血者的情緒,抽血員會播放音樂,讓其放鬆心情,同時會以輕鬆對話分散其注意力。此外,為小童抽血亦不容易,抽血員會建議家長會陪伴在側並播放影片,以紓緩他們的緊張情緒;亦會安排多一名抽血員協助,避免小童掙扎導致受傷,待程序完成後更會贈送貼紙作獎勵。
由於抽血反應因人而異,抽血前需遵從醫生指示,如有任何不適或過敏歷史,應告知抽血員。
撰文:港怡醫院高級健康助理陳文儀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HK01 on 4 Augus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