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怡情:拆解抽血迷思
相信不少人都试过抽血检查,对其程序亦不陌生,但每当尖锐的针头准备刺穿皮肤时,难免抱有一丝担忧,并产生不少迷思。抽血会否很痛?伤口会否造成瘀青?抽血后会否容易晕倒?其实抽血并不可怕,紧记放松心情,抽血员会凭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抽取血液样本的同时,尽力减低患者的恐惧和痛感。
抽血员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病人抽血外,还包括心电图检查和收集样本等。抽血前,抽血员会先透过手指触摸,感受皮肤下的血管位置,避开筋腱和动脉。由于血管富有弹性,与筋腱不同,绑上止血带可令血管膨胀,让抽血员更容易锁定抽血位置。
抽血员会根据医生指示,从静脉或毛细血管中抽取血液样本,每次份量一般不多于20毫升,抽血位置通常是手肘或手背。部分人接受抽血时未必十分顺利,甚至因曾有不愉快经历而害怕抽血。作为医护人员,只要抱着视病犹亲的态度,便会明白他们的担忧,自然可以谨慎地执行每个程序,减少他们在抽血时不必要的痛楚。
举例说,长者皮下组织较松弛,令血管容易滑动,落针位置或会有所偏差。尤其冬季时,长者的血管会收缩、四肢血液较少,抽血员更需细心、有耐性,可先为长者在抽血位置敷暖包约15分钟,让血管膨胀,以便更易寻找血管。曾经试过为一位长者抽血时,寻遍手臂及手背都未能找到血管,最终改用幼针在手指位置的血管上抽血才成功。
另外,肥胖人士的皮下脂肪较厚,血管或会位于比较深处;曾接受化疗的病人,药物会令其血管变得僵硬,从而增加抽血难度。现时有不少医疗机构举办抽血员培训课程,部分甚至提供真人抽血练习,因此受过培训的抽血员在入职前已得到临床经验,使其工作表现更专业,令抽血过程更顺利,让病人安心。
不时会听到市民提出有关抽血的疑问,例如:为什么血液呈深红色?抽血后伤口处出现瘀青是正常吗?其实,抽血通常是抽取静脉血液,其含氧量较低,故颜色会呈深红色,属正常情况。至于抽血后瘀青,常见成因包括:按压止血时间不足、揉伤口、血管壁脆弱及抽血后拿重物等。抽血后应伸直手臂,以拇指按压抽血处,在皮肤表层和血管壁的穿刺点施加压力,一般人5至10分钟可止血,亦能预防瘀青情况;如患者本身有服用薄血药或抗凝血药物(如阿斯匹灵),则要按压至少10至15分钟。伤口处瘀青一般会在三至七日内消退。
此外,抽血后两小时内应避免提起重物,24小时内亦不应进行剧烈运动。如抽血后感到头晕不适,可能是情绪紧张或空腹抽血等导致,建议抽血后适当休息,如休息后仍未能纾缓症状,则应咨询医生。
专业的抽血员除了具备熟练的技术外,亦需要在抽血过程观察入微,例如为照顾被抽血者的情绪,抽血员会播放音乐,让其放松心情,同时会以轻松对话分散其注意力。此外,为小童抽血亦不容易,抽血员会建议家长会陪伴在侧并播放影片,以纾缓他们的紧张情绪;亦会安排多一名抽血员协助,避免小童挣扎导致受伤,待程序完成后更会赠送贴纸作奖励。
由于抽血反应因人而异,抽血前需遵从医生指示,如有任何不适或过敏历史,应告知抽血员。
撰文:港怡医院高级健康助理陈文仪
(文章刊登于 2023 年 8月 4 日《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