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表测出心房颤动

心脏科, 心胸肺外科

Dr.-Michael-Chan_HKEJ_20180926.jpg#asset:52094


有没有想过,单靠一只智能手表,就能检测到心房颤动?由于人口老化及三高越来越普遍,心房颤动亦越来越常见。心房颤动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影响,但若因血液滞留而形成的血块流向脑部,便会导致中风,后果可大可小。有智能手表首次获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简称FDA)认可用于诊断心房颤动及提醒患者,医学界期望诊断变得更为简单,助病人及早发现病情及展开治疗。

 

根据过往的研究显示,本港人口中,大约有1% 患有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心房颤动」或「房颤」),但我们相信当中不少人士对于自己患病,并不知情。

 

对于「心房颤动」这个医学名词,大众认识不多,但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心跳不规则。心脏就如一个泵,将没有氧气的血从身体回收,泵到肺部吸收氧气,再泵去身体其他器官。心房的作用是储存回收的血,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去肺部或其他器官。

 

不过,由于先天性问题、退化、三高等原因,心房出现不规则跳动,此时,血液有可能在心房内凝固成血块,一旦流向脑部,便会引致中风。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跳可以时快时慢,而且没有规律,因而感到不适、头晕、气喘或胸口不适,但有约三至四成患者可能会没有明显症状。

 

症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其所引致的并发症。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出现中风的风险,较一般人高出四至五倍。另外,心房颤动所引起的中风个案大多较为严重,脑部受影响范围较广,患者出现严重残障,如行动不良、失明、认知障碍等,甚至死亡的风险,较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中风为高,绝对不容忽视。

 

既然后果如此严重,当务之急是及早发现病情,展开治疗。但是这种「隐形心病」相当难发现。过往,怀疑患病人士一般要接受心电图检查,但此方法一般只会量度十秒的心律,惟部分心房颤动可能是间歇性出现的,有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也属于正常窦性心律,所以此类病人或需要接受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检查。

 

此外,部份个案或须同时接受心脏超声波、心导管检查等,以作确诊。不过,由于社会大众认知不多,且检查相对繁复,即使高危人士,如三高患者,亦未必愿意定期接受检查,白白因而错过及早发现病情的机会。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公布了一项不论对科技迷或医学界而言都十分「有趣」的消息,就是首次确认两款由智能手机品牌研发的智能手表应用程式,可用作心电图检查以确诊心房颤动,并分析用家脉搏率,一旦出现心房颤动,便能即时提醒用家。

 

用家只需将手指轻放在按钮上,大约30秒,程式便能检测出用家的心跳是否正常,作出分类,并将这些健康资料储存在云端,让用家稍后跟医护人员分享,作为安排治疗之参考依据。由于整个检查过程变得相当简单,作为心脏科专科医生,我们期望透过这些「弹指之间」的程序,能够让更多患者于早期发现病情,介入治疗,大大减低日后中风的风险。

  

一旦确诊患有心房颤动,医生会为患者处方薄血药。其作用是稀释血液,减低血液形成血块的风险,从而消除中风的危机。现时,薄血药主要分为传统华法林及新一代薄血药两大类型。

 

使用传统华法林的限制较多,患者要严谨地戒口,禁吃多种绿色蔬菜,如菠菜及杞子等,亦要停用多款及中成药,而且要经常验血,以确保血液内的药物水平理想。正因种种不便,部份患者不依从用药,失去应有的保护,令中风风险随时「埋身」。

 

因此,医学界近年一般鼓励患者使用新一代薄血药,好处是药物水平稳定,患者毋需经常验血,且不用特别戒口,对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方便得多。部份患者则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跳。在严重个案中,患者或需要考虑接受手术或其他治疗,以改善心跳不正常的情况。至于如何组合这些方法,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便须看个别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治疗期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智能手表的好处是能「指导」市民运动,如一般人应多做中强度运动以提升心脏功能。所谓中强度运动,目标心跳率的为220减年龄再乘以70% ,经常以此目标进行运动,可改善心脏健康。

  

心房颤动所引致的中风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患者有否及早发现病情、依从用药、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下次购买手表时,不妨考虑备有这些功能的智能手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