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是否必然?

心脏科, 心胸肺外科

Dr.MichaelChan_HKEJ_20181025.jpg#asset:52110

   

心脏衰竭是指心脏功能减弱,因而无法泵出足够血液,以供应全身器官所需,严重可威胁患者性命。事实上,任何心脏疾病若处理不当,都有机会演变成心脏衰竭,但并不等于无法避免。只要查出心脏衰竭的成因,并及早求医和接受治疗,便可作有效预防心脏功能恶化。

 

心脏衰竭可以是原发性,亦可能因各种心脏疾病而引致,较为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肌梗塞、严重血管病、冠心病、心瓣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另外,其他原因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酗酒等因素,都会令心脏肌肉受损,增加出现心脏衰竭的风险。

 

一旦患上心脏衰竭,心脏泵血的能力会受到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而且容易气喘。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或不能躺平,半夜甚至因气喘而不能入睡,并出现脚水肿或肺水肿。若心脏衰竭患者本身患有相关的心脏疾病,他们亦会出现心绞痛、头晕或心跳快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衰竭可分为四级严重程度,第一级患者的运动力不会受到影响,而第四级则属最严重,患者即使坐定时也会感到气喘,死亡率偏高。

 

要诊断心脏衰竭,医生一般会先透过超声波及X光检查,为患者找出病因,继而再对症下药,例如进行心脏手术或血管造形手术(即「通波仔」)等。

 

治疗方面,必须针对心脏衰竭的成因入手。简单来说,只要及早控制导致心衰的病因,已可避免心肌进一步受损,减低心脏衰竭恶化的机会。另外,大部份治疗心脏衰竭的药物都可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脏发大加剧,而有些药物亦有机会改善心脏功能,医生会按照个别患者的病情而调节用药剂量,以稳定心脏情况。至于情况较严重的患者,医生或会考虑为他们植入仪器,例如心脏双室起搏器等,以重整心脏跳动。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亦应著重非药物治疗,从而达致更好的疗效。饮食上,患者要限制每天摄取水份的份量,并实行低盐饮食,避免身体不能排出多余的水份而造成水肿;另外,患者亦要定期覆诊,让医生密切监测病情、适当地调节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