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是否必然?

心臟科, 心胸肺外科

Dr.MichaelChan_HKEJ_20181025.jpg#asset:52110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減弱,因而無法泵出足夠血液,以供應全身器官所需,嚴重可威脅患者性命。事實上,任何心臟疾病若處理不當,都有機會演變成心臟衰竭,但並不等於無法避免。只要查出心臟衰竭的成因,並及早求醫和接受治療,便可作有效預防心臟功能惡化。

 

心臟衰竭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因各種心臟疾病而引致,較為常見的病因包括心肌梗塞、嚴重血管病、冠心病、心瓣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另外,其他原因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酗酒等因素,都會令心臟肌肉受損,增加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

 

一旦患上心臟衰竭,心臟泵血的能力會受到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會明顯下降,而且容易氣喘。一些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或不能躺平,半夜甚至因氣喘而不能入睡,並出現腳水腫或肺水腫。若心臟衰竭患者本身患有相關的心臟疾病,他們亦會出現心絞痛、頭暈或心跳快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心臟衰竭可分為四級嚴重程度,第一級患者的運動力不會受到影響,而第四級則屬最嚴重,患者即使坐定時也會感到氣喘,死亡率偏高。

 

要診斷心臟衰竭,醫生一般會先透過超聲波及X光檢查,為患者找出病因,繼而再對症下藥,例如進行心臟手術或血管造形手術(即「通波仔」)等。

 

治療方面,必須針對心臟衰竭的成因入手。簡單來說,只要及早控制導致心衰的病因,已可避免心肌進一步受損,減低心臟衰竭惡化的機會。另外,大部份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都可減少心臟負荷、防止心臟發大加劇,而有些藥物亦有機會改善心臟功能,醫生會按照個別患者的病情而調節用藥劑量,以穩定心臟情況。至於情況較嚴重的患者,醫生或會考慮為他們植入儀器,例如心臟雙室起搏器等,以重整心臟跳動。


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亦應著重非藥物治療,從而達致更好的療效。飲食上,患者要限制每天攝取水份的份量,並實行低鹽飲食,避免身體不能排出多餘的水份而造成水腫;另外,患者亦要定期覆診,讓醫生密切監測病情、適當地調節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