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保健品真能降壞膽固醇減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膽固醇與心腦血管疾病健康息息相關,膽固醇水平過高是引致冠心病的主要成因之一。衞生署數據顯示,逾五成的香港成年人患有高膽固醇血症。
膽固醇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前者會加速血管內脂肪聚積,引致冠心病、中風等,俗稱「壞膽固醇」;後者可預防血管閉塞和破裂,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亦稱「好膽固醇」 。壞膽固醇正常水平為3.4 mmol/L,理想水平更應低於2.6 mmol/L,若醫生評估病人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屬中至低水平,建議可先改善飲食習慣及透過運動等方式控制膽固醇。如屬高風險人士,尤其是冠心病、中風等患者,醫生一般會按病人情況處方他汀類藥物,以降低膽固醇水平。
然而,現今網上資訊泛濫,當中可能有不少錯誤的健康資訊,部分病人因而誤以為膽固醇藥物副作用多,甚至有毒,或者因擔心需終身服用藥物,故抗拒藥物治療,導致膽固醇水平不能妥善受控。早前有一名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病人膽固醇一直超標,醫生遂建議其增加膽固醇藥物分量,但病人對有關藥物存有誤解,因此不願意加藥。其後病人心絞痛情況加劇,需再做「通波仔」手術。
部分病人對用藥卻步,寧願服用市面上各種標榜可改善心血管健康或降膽固醇的保健產品。這些保健產品聲稱有初步研究,但其實是非正規的藥物臨床研究,標榜用家的用後感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並不是科學硏究。若市民有留意附註,那些產品沒有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或《中醫藥條例》註冊,並不供作診斷、治療或預防疾病之用。
事實上,藥物研發過程十分嚴謹,新藥註冊前,需在多間醫院進行符合國際標準的「雙盲」臨床試驗,即研究人員與參加者均不知道誰被分配到試驗組(使用新藥)或對照組(使用安慰劑),目的是避免研究結果受安慰劑效應所影響。研究人員會分析三期試驗的統計數據,以驗證其效用及安全性;兩個歐美國家的藥物監管機構需根據多項臨床數據,才會將新藥加入醫學指引,建議醫生使用。
此外,近年不時有病人分享會選用含有納豆紅麴的產品,事實上紅麴在發酵過程可產生他汀類物質,但由於所含的分量差異可能很大,所以並不建議服用。
撰文: 港怡醫院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總監、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 謝德新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9 月 22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