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心導管中心團隊隨時候命 守護病人心臟

心臟科


提到心臟手術,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此類微創手術於配以先進設備的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中心」)進行。處理突發性心臟病,分秒必爭,因此中心的醫護團隊會24小時候命,以全面照顧心臟病患者的緊急醫療需要。

現時醫院一般都設有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中心具備標準手術室規格,特設心臟導管X光顯影及冠狀動脈血管造影儀器,協助醫生了解病人的心血管狀況,以作出準確診斷及適當治療,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及支架植入治療。另外中心亦配備額外的設備以進行其他心臟手術,如導管射頻消融術及心臟起搏器置入等。

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的工作講求團隊合作,以確保每一個手術安全及順利完成。手術團隊基本由兩名心臟科專科醫生、一名放射診斷技師及三名護士組成。醫生會在術前共同商討治療方案並執行手術,放射診斷技師主責操控放射設備,而護士在手術間則分別擔任不同崗位,包括負責準備所需儀器及工具、為病人進行術前護理,並向醫生預備無菌器具;接送病人、術前核對病人資料;以及監察及記錄病人維生指數等。每位醫護人員在手術期間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每次病人到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接受手術時,他們總會對醫護人員「全副武裝」的防護衣物感到十分好奇。中心有別於一般手術室,進行心臟檢查或介入手術時,需配合X光等放射影像技術。因此,醫護人員參與手術時,須穿戴帶有鉛的保護衣、頸帶及眼罩,以阻擋手術期間儀器發出的輻射,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

大部分在中心進行的手術都以局部麻醉進行,因此病人全程保持清醒,或會因而感到緊張及懼怕。護士會在術前與病人講解流程及聊天,並播放柔和的音樂,協助病人適應環境及放鬆心情。視乎病人情況及手術複雜程度,整個手術一般需時1至2小時。

手術後病人會被送往復甦區,中心護士需繼續監察病人各項維生指數及有否出現術後不良反應;同時中心護土會向病人講解如何處理傷口及術後注意事項,教導病人服藥及出院後的護理方法。待病人情況穩定,才會被送回病房休息。


現時醫療儀器發展迅速,中心的護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並熟習所有儀器的特性,例如血管內超聲波(IVUS)可實時顯示血管内壁切面及粥樣斑塊的積累情況,協助醫生判斷血管的狹窄程度等;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同樣可協助醫生準確評估血管內壁的情況,儀器利用光學原理,因此可提供彩色的掃描影像;血管內衝擊波技術 (IVL)則能放出局部能量,把血管内鈣化斑塊震碎,讓醫生更容易打開血管植入支架。患有糖尿病、腎病等病人的血管一般會有硬化或鈣化的情況,以往此類病人進行通波仔的風險會較高,甚至不適合接受此程序,而需進行開胸式心臟搭橋手術,但新儀器的發展可讓病人以微創方式接受手術,從而得到更精準、安全的治療。


在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每分每秒都必須保持警惕,即使手術過程順利,病人狀況一直穩定,但其在復甦區等候期間出現心臟停頓的突發情況仍是有可能的,醫護人員便需要即時搶救。故此,中心的護士需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鬆懈,隨時應對突發狀況,以確保病人的安全。


撰文:港怡醫院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護理經理羅洛敏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9 月 29 日《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