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骨质疏松是骨折帮凶?

骨科



人体的骨骼就如储存骨量的银行,35岁前是建立「骨质银行」的黄金期。随著年纪增长,尤其是女性,人体骨质会以每年1至3%的速度流失。若年轻时骨本的储备不足,就可能会在约50岁时患上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疾病,全球年满50岁人士当中,每3名女性及每5名男性就有一例。近年,由于市民对疾病认知增加,就临床观察所见,本港的重症病例亦有所减少。

不少人误以为「周身骨痛」就是患上骨质疏松症,其实此症无声无息,病人通常没病征,亦无痛感,当出现脆性骨折,才发现患上骨质疏松症。若有家族遗传病史、长期服用类固醇,以及女性过早停经或曾接受卵巢切除手术等,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创伤引致的骨折,例如在平地站立时跌倒,当中大部分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由于病人大多是手腕、腰部或臀部先著地,故脆性骨折最常发生于手腕、腰椎、股骨及肩膀。腰椎骨折则较难察觉,长者可能在跌倒或拿重物后感到轻微腰痛,惟未有适当处理,直至出现驼背或变矮,才发现是叠加的腰椎骨折。即使年纪较轻,若曾因跌倒而致骨折,但骨折愈合后没有正视骨质问题,错过及早治疗的机会,再过几年后骨质疏松情况或会更差,更容易出现后果严重的股骨骨折。

目前最准确的检查方法是透过双能量X光骨质密度测量仪(DEXA),分析腰椎和髋骨等骨质密度,以检测骨质疏松程度。如怀疑长者有骨折,一般会以X光作诊断,但若X光检查没有发现明显骨折,则会安排电脑扫描或磁力共振检查。

医生会因应骨折的严重程度、病人年龄和功能需要,为其制订治疗方案,包括复位、固定及复康。长者病例多属粉碎性骨折,较难维持复位及固定,需配合适当的手术方法,例如使用间接牵引复位、置入髓内钉、利用较长的钢板和特别的螺丝钉固定骨头,或者切除折骨并置入人工关节等。病人术后需接受物理治疗,以重拾活动能力,并通过强化肌肉的训练,预防跌倒。

医生亦会因应病人骨质密度,评估未来严重骨折的风险,并处方各种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以维持骨质密度,减缓恶化速度。一般建议病人每两年接受DEXA检查,以评估治疗成效。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预防骨质疏松可从日常生活著手,建议摄取足够的钙质及维他命D、适量晒太阳及多做负重运动。


撰文:港怡医院骨科名誉顾问医生 潘卓庭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3 年 10 月 20 日《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