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骨質疏鬆是骨折幫凶?

骨科



人體的骨骼就如儲存骨量的銀行,35歲前是建立「骨質銀行」的黃金期。隨著年紀增長,尤其是女性,人體骨質會以每年1至3%的速度流失。若年輕時骨本的儲備不足,就可能會在約50歲時患上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常見的疾病,全球年滿50歲人士當中,每3名女性及每5名男性就有一例。近年,由於市民對疾病認知增加,就臨床觀察所見,本港的重症病例亦有所減少。

不少人誤以為「周身骨痛」就是患上骨質疏鬆症,其實此症無聲無息,病人通常沒病徵,亦無痛感,當出現脆性骨折,才發現患上骨質疏鬆症。若有家族遺傳病史、長期服用類固醇,以及女性過早停經或曾接受卵巢切除手術等,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創傷引致的骨折,例如在平地站立時跌倒,當中大部分是由骨質疏鬆引起。由於病人大多是手腕、腰部或臀部先著地,故脆性骨折最常發生於手腕、腰椎、股骨及肩膀。腰椎骨折則較難察覺,長者可能在跌倒或拿重物後感到輕微腰痛,惟未有適當處理,直至出現駝背或變矮,才發現是叠加的腰椎骨折。即使年紀較輕,若曾因跌倒而致骨折,但骨折癒合後沒有正視骨質問題,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再過幾年後骨質疏鬆情況或會更差,更容易出現後果嚴重的股骨骨折。

目前最準確的檢查方法是透過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DEXA),分析腰椎和髖骨等骨質密度,以檢測骨質疏鬆程度。如懷疑長者有骨折,一般會以X光作診斷,但若X光檢查沒有發現明顯骨折,則會安排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

醫生會因應骨折的嚴重程度、病人年齡和功能需要,為其制訂治療方案,包括復位、固定及復康。長者病例多屬粉碎性骨折,較難維持復位及固定,需配合適當的手術方法,例如使用間接牽引復位、置入髓內釘、利用較長的鋼板和特別的螺絲釘固定骨頭,或者切除折骨並置入人工關節等。病人術後需接受物理治療,以重拾活動能力,並通過強化肌肉的訓練,預防跌倒。

醫生亦會因應病人骨質密度,評估未來嚴重骨折的風險,並處方各種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以維持骨質密度,減緩惡化速度。一般建議病人每兩年接受DEXA檢查,以評估治療成效。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預防骨質疏鬆可從日常生活著手,建議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他命D、適量曬太陽及多做負重運動。


撰文:港怡醫院骨科名譽顧問醫生 潘卓庭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10 月 20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