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手腕桡动脉「通波仔」创伤少 即日活动自如

心脏科, 心胸肺外科

Dr.-Tse-Tak-Sun_HKEJ_20180927.jpg#asset:52101

    

相信大部分港人都听闻过「通波仔」,此手术虽历史悠久,但在过去多年间仍不断改进,其中,本港15年前开始引入经手腕桡动脉通波仔手术,其好处是创伤较少、康复较快,因此越趋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主流方法。


香港人饮食习惯日趋西化,加上缺乏运动,因此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少人50岁前已经需要通波仔。为了让病人术后能尽快回复正常生活,医学界25年前成功研究出突破性的经手腕桡动脉通波仔技术。

 

进行传统通波仔手术时,医生会先在大腿开一个切口,经股动脉引入导管及球囊,直达冠状动脉堵塞的位置,从而打通血管。潜在风险是置入导管时或会误伤大腿附近的主要静脉及神经;加上股动脉位置较深,会较难止血。

 

至于从手腕引入导管的桡动脉通波仔手术,由于手术位置邻近骨骼,附近没有主要神经及静脉,因此创伤少,且较易止血,亦可减低伤口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故近年已逐渐取代传统方法,成为通波仔的主流方案。

 

论治疗效果,两者原理一样,手术时间、导入位置与心脏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不过,大多病情较差的急性心肌梗塞个案,都有服用高剂量的抗凝血药物,出血风险较高。由于桡动脉通波仔较易止血,因此他们比较适合接受手腕桡动脉进行。

 

目前,临床上有多达九成半的本地病人会采用经手腕桡动脉通波仔手术,但亦有大约1%的病人因为血管太幼或需要洗肾而无法采用,须采用传统方法进行。

 

不少港人都担心通波仔手术造成的创伤,就如45岁的梁先生(化名),因心口痛求诊,确诊患上冠心病,医生建议他接受通波仔手术,但他很快就断言拒绝。直至数个月前,他再次因心绞痛入院,原来他三条冠状动脉均有阻塞情况,其中一条更塞了九成,却仍不愿意做手术。医生于是解释,手术经手腕桡动脉进行,只需局部麻醉,术后无需卧床,最快翌日便可出院,他才愿意接受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顺利打通血管,不代表一劳永逸。假如病人不遵从医生指示按时服药、保持良好饮食习惯,仍有机会令血管再次堵塞。因此,平日应避免进食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同时,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每日做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