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增加中风风险 新一代治疗提高安全性

心脏科, 心胸肺外科

Dr-Michael-Chan_HKEJ_-20181011.jpg#asset:52088

心房颤动也称为「房颤」,是一种持续性心律疾病。房颤令心房无法有效地把血液泵至心室,滞留在心房的血液会形成血块,当血块流到脑血管,便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

本港现时约有5.5万至7万名房颤患者,其中风机会比一般人高5倍,亦有研究指两成中风个案由房颤引起。更甚的是,在不同成因的中风个案中,由房颤引起的中风「严重性」尤其高。因此,患者应及早确诊及治疗,以降低中风风险。 

治疗房颤的目标,除了控制症状外,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中风的机会。要评估中风风险,医学界一般会使用CHA2DS2-VASc风险评分表。此评分表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曾中风或是否有糖尿病等因素,判断其中风机会。得到1分或以上的患者,一般会建议服用薄血药,以降低中风风险。

以往,医生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士匹灵来预防房颤所致的中风,但临床数据显示其有效性低于20>#span###,疗效并不理想,而且有潜在的出血风险。因此,现时国际指引已不建议处方阿士匹灵。另外,医生或会处方口服薄血药,例如华法林,以减低血液凝固的机会,避免血块出现,从而减少中风风险。 

不过,服用华法林诸多不便,使许多患者大为抗拒。首先,华法林容易和食物或药物相冲,所以患者服用华法林就需要戒口;此外,患者需经常抽血以检查药物剂量是否适合,因为药量太低会失去薄血效用,太高则容易引致出血。

幸而,近年出现多种新一代薄血药,其剂量统一,患者毋须时刻抽血监察药效,而且较少与食物及药物相冲,药效相对较稳定;更有众多研究报告证实新一代薄血药的出血风险较华法林低,安全性较高。不过,每名患者的情况都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前,应该先询问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