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增加中風風險 新一代治療提高安全性

心臟科, 心胸肺外科

Dr-Michael-Chan_HKEJ_-20181011.jpg#asset:52088

心房顫動也稱為「房顫」,是一種持續性心律疾病。房顫令心房無法有效地把血液泵至心室,滯留在心房的血液會形成血塊,當血塊流到腦血管,便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

本港現時約有5.5萬至7萬名房顫患者,其中風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亦有研究指兩成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更甚的是,在不同成因的中風個案中,由房顫引起的中風「嚴重性」尤其高。因此,患者應及早確診及治療,以降低中風風險。 

治療房顫的目標,除了控制症狀外,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中風的機會。要評估中風風險,醫學界一般會使用CHA2DS2-VASc風險評分表。此評分表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是否有高血壓、是否曾中風或是否有糖尿病等因素,判斷其中風機會。得到1分或以上的患者,一般會建議服用薄血藥,以降低中風風險。

以往,醫生會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士匹靈來預防房顫所致的中風,但臨床數據顯示其有效性低於20>#span###,療效並不理想,而且有潛在的出血風險。因此,現時國際指引已不建議處方阿士匹靈。另外,醫生或會處方口服薄血藥,例如華法林,以減低血液凝固的機會,避免血塊出現,從而減少中風風險。 

不過,服用華法林諸多不便,使許多患者大為抗拒。首先,華法林容易和食物或藥物相沖,所以患者服用華法林就需要戒口;此外,患者需經常抽血以檢查藥物劑量是否適合,因為藥量太低會失去薄血效用,太高則容易引致出血。

幸而,近年出現多種新一代薄血藥,其劑量統一,患者毋須時刻抽血監察藥效,而且較少與食物及藥物相沖,藥效相對較穩定;更有眾多研究報告證實新一代薄血藥的出血風險較華法林低,安全性較高。不過,每名患者的情況都不同,因此在選擇藥物前,應該先詢問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