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化疗后调护

中医

() 概述

早在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已记载「瘤」的病名。宋代中医肿瘤学亦首创以癌字论述恶性肿瘤。近代许多中医文献亦以不同名称讲述现代医学相应部位的癌症。

癌症的病因可分为体质因素、外感邪毒因素、饮食因素、生活因素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邪毒,内伤于情志饮食,或有宿疾继发恶变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产生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的病理变化,并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而日久渐成癌症。

癌症的中医辨证大致可分为正气虚弱型、气滞血瘀型、痰凝湿聚型、热毒内蕴型、阴阳失调型、痰瘀互结型及阳虚水泛型。当中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荷尔蒙治疗、标靶治疗等。而绝大部份病人在化疗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 化疗常见的副作用

「药者毒也」,化疗药物也不例外。药物毒性侵犯人体,损伤人体正气,致临床出现气血亏虚、肝肾受损、脾胃失调及血瘀痰饮的病理表现。化疗常见的副作用如下:

•     骨髓抑制(例如:疲倦乏力、贫血、抵抗力下降、皮下有瘀斑或异常出血等)

•     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腹泻)

•     周围神经损伤(例如:手足麻木、乏力、刺痛)

•     心功能异常(例如:心搏异常、心悸、胸闷)

•     呼吸道损伤(例如:干咳、气喘)

•     肝功能损伤(例如:黄疸)

•     肾功能损伤(例如:水肿)

•     毛发脱落

•     皮肤/黏膜反应(例如:皮肤痕痒剥落、口腔溃烂、喉咙痛)

 

() 化疗后的中医治疗原则

在不同癌症病期,化疗对癌肿有不同作用,有作为根治性治疗、控制及缩小癌肿或作为纾缓治疗。中医药对不同癌症病期化疗后引起不适的基本治则离不开辨证论治。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期早晚、体质、结合舌脉及临床症状作出辨证分型并适当使用中医药缓解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副作用的中医治法如下:

 

副 作 用

常 见 中 医 治 法

骨髓抑制

填精补髓

胃肠道反应

健脾和胃

周围神经损伤

补气活血、温经通络

心功能异常

益气滋阴

呼吸道损伤

润肺止咳、补肾纳气平喘

肝功能损伤

疏肝健脾、清热利湿退黄

肾功能损伤

温肾利尿渗湿

毛发脱落

滋补肝肾养血

皮肤/黏膜反应

滋阴清热

 

() 化疗后副作用的中药选用

中药对化疗后副作用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独特的疗效,中医师会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药,提升病人的身体机能,缓解化疗副作用,减低对生活质素的影响。

 

副 作 用

常 用 中 药

骨髓抑制

熟地、山茱萸、黄精、枸杞子、

菟丝子、鹿角胶、龟甲等

胃肠道反应

人参、白术、山药、茯苓、竹茹、

陈皮、半夏、鸡内金、焦三仙等

周围神经损伤

黄芪、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桂枝、鶏血藤、络石藤、路路通等

心功能异常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炙甘草、桂枝、丹参等

呼吸道损伤

百合、生地、熟地、贝母、麦冬、

桔梗、玄参、五味子、山茱萸等

肝功能损伤

柴胡、香附、郁金、党参、白术、

茯苓、茵陈蒿、垂盆草等

肾功能损伤

猪苓、茯苓、熟地、山茱萸、泽泻、

炮附子、肉桂、牛膝、車前子等

毛发脱落

制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墨旱莲、

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黄精、当归等

皮肤/黏膜反应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

*中药具体运用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中医师处方。

 

() 化疗后副作用的穴位选用

针灸能调畅气机与五脏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肿瘤患者体虚,则采取补法或者平补平泻法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因此,针灸配合具有特定疗效的穴位能够很好地治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副 作 用

常 用 穴 位

骨髓抑制

关元、气海、足三里、

三阴交、血海、隔俞等

胃肠道反应

内关、足三里、天枢、脾俞、

大肠俞、支沟、阳陵泉等

周围神经损伤

臂臑、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

丰隆、三阴交、解溪、八风等

心功能异常

心俞、膻中、内关、神门等

呼吸道损伤

大椎、孔最、定喘、风门、

肺俞、内关、列缺等

肝功能损伤

阳纲、胆俞、后溪、劳宫、

至阳、腕骨、中脘等

肾功能损伤

水分、气海、关元、

肾俞、太溪、复溜等

毛发脱落

百会、肝俞、肾俞、阿是穴等

皮肤/黏膜反应

曲池、合谷、三阴交、

阴陵泉、足三里、血海等

*穴位具体运用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中医师处方。

  

() 生活饮食调摄

精神方面: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理论提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情志调护有助于气血调和,疏通经络。

生活方面: 调整作息习惯,坚持早睡和早起的原则,确保睡眠充足; 安排适当且适量的体育活动,可考虑太极、八锻锦、散步; 注意保暖,调整衣服,预防外感; 饮食定时定量,保持大便畅通。

选择饮食方面: 应均衡饮食。忌烟酒; 忌烟熏制食物及加工食物; 忌偏温热食物 (如榴梿、荔枝、羊肉、鹿肉、鹌鹑、肉桂、葱、韭菜、生姜、洋葱、大蒜等); 忌肥腻、辛辣、刺激性、油炸食品; 忌食发物 (如虾、蟹、无鳞鱼、鸭、鹅等)、忌生冷瓜果和寒凉食物 (如西瓜、火龍果、苦瓜、綠豆、綠茶、紫菜、雪糕、冰镇饮料等)。患者们存在著个体差异,因此对饮食上有疑问应向中医师查询。


以上资料谨供参考,如有疑问, 请咨询阁下的注册中医师

Loading...
发生错误。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