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新技术助诊断阿兹海默症

脑神经科


每年9月是世界认知障碍症月,认知障碍症个案中有6至7成由阿兹海默症引起。在香港,约十分之一的长者患有认知障碍症,常见的发病年龄为70岁以上。随着人口老化、大众对疾病认知增加和诊断技术进步,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阿兹海默症的成因是脑部积聚乙型淀粉样蛋白、神经纤维缠结等异常物质,并形成斑块,因而引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脑细胞萎缩,此症主要影响脑部海马体。

若有遗传病史或罕见遗传基因的人士,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会较高。此症亦与不良生活习惯及慢性疾病有关联性,例如吸烟、睡眠或运动量不足、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

现时医学界对于受损的脑部神经细胞未有逆转良方,患者的认知功能或会随病情而逐步退化。阿兹海默症分为多个阶段,早期患者普遍无病征,一般需靠临床检查才能发现;中期会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典型病征为短期记忆力变差,但患者通常仍可进行日常活动;晚期患者的认知功能,例如计算能力、人物辨认、视觉空间判断等都会受影响,甚至会失去自理及言语表达能力,最终或需长期卧床。

若医生怀疑病人患有阿兹海默症,除了临床检查之外,亦会安排认知能力评估的问卷测验,以更全面判断病况。此外,随着医疗发展,现时有不少新技术可协助及早发现阿兹海默症,例如透过验血检测特定的生物标记物或基因、磁力共振扫描可检查海马体萎缩的程度,而利用同位素PiB配合正电子扫描,可了解乙型淀粉样蛋白的积聚情况。

阿兹海默症暂未能根治,传统方法是透过跨专科团队合作,利用药物减缓认知退化速度,并按患者情况安排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介入。近年最新研发的单株抗体药物,可清除脑部中的不正常蛋白,为治疗阿兹海默症带来新曙光,现时本港可透过「指定患者药物使用计划」申请使用该药。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及早管理和控制慢性疾病,均有助预防阿兹海默症。


撰文: 港怡医院脑神经科顾问医生  杨思伟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3 年 9 月 8 日《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