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及早治療痔瘡免惡化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任何年齡和性別人士均有機會患上。部分病人或因羞於啓齒而延誤就醫,導致痔瘡變大或發炎並惡化。治療痔瘡並不複雜,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與病人商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早日擺脫「坐立難安」之苦。
當肛門口的皮下組織及血管受壓,導致附近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便會出現血管腫脹及曲張,形成痔瘡,成因包括長期排便困難,例如經常便秘、過度用力排便等。就臨床所見,整體上男性患者較女性多,但懷孕中的女性,胎兒頭部令盆腔受壓,因而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另外,肥胖、久蹲、久坐及久站者,也較容易引發痔瘡。
痔瘡可大致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按病徵的嚴重程度,可細分為4個級別。第1級別是位於肛門內的內痔,沒有腫痛等明顯病徵,通常因大便出血而被發現;第2級別的痔瘡會突出至肛門外,排便後可自行縮回體內;第3級別的痔瘡脫出後需以手將其推回才能復位;第4級別的痔瘡為外痔,則長期突出,無法推回肛門內,病情嚴重者會因血管閉塞,出現急性發炎及痛感,必須儘快接受治療。
病人若出現痔瘡病徵如便後出血、肛門腫痛等,醫生會作臨床檢查,檢視肛門有沒有明顯外痔;而透過直腸鏡,更可以檢查患者肛門口有否明顯腫脹的內痔,以及檢查肛門外痔情況。有需要時,醫生亦會安排病人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以排除其他腸道疾病,例如瘜肉或腫瘤等情況。
早期痔瘡的治療方案有多種,患內痔或病情較輕者,建議改善飲食及排便習慣,讓痔瘡自行減緩。若保守治療不奏效,醫生會處方藥物治療,如肛門塞劑、軟膏及口服藥,為痔瘡消腫、紓緩痛楚及消炎等;當用藥無效或情況轉差時,患者或需接受日間手術,最常用的是橡皮圈痔瘡結紮術或注射硬化劑,將腫脹血管及組織的供血截斷,令痔瘡萎縮及凋謝;另有痔瘡溶解術和超聲波無刀除痔術,目的同為截斷痔瘡的血液供應。
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或需透過切除手術治療痔瘡,傳統痔瘡切除術適合大多數病人,且復發率較低,但傷口復原時間較長。環狀態痔瘡切除術(又稱「痔瘡槍」)是較新式的方法,可切除痔瘡上的黏膜層,以提升原本鬆弛的組織,阻斷血液供應到痔瘡,讓痔瘡逐漸收縮。由於手術傷口於肛門內近直腸位置,術後疼痛較輕微。
曾有新手媽媽在懷孕時罹患外痔,其後因要照顧新生嬰兒,及憂慮術後痛楚而延誤求醫。病人曾數年不敢在外如廁,並長期使用護墊,對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患者其後接受痔瘡切除手術,術後痛感輕微,不消半天已能下床行走,不到一周已可正常上班。
日常生活中,除了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避免如廁太久及過度用力排便,亦建議攝取足夠纖維、水分和適量運動,以減低便秘及患上痔瘡的風險。
撰文: 任寶珠醫生 港怡醫院外科顧問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4 年 3 月 8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