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怡情︰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肠胃肝脏科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目的是促进公众对肝炎的认知。在香港,由过滤性病毒引致的肝炎较普遍,若没有适当的治疗,可能会引致严重的肝脏疾病。

病毒感染是肝炎其中一个主因,而酒精、药物(中药或西药)及免疫系统失调等亦可导致肝炎。较普遍的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五种,其传播途径和特性各异,当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目前约7至8%的人口为带病毒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或体液传染,例如输入受感染的血液、共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仪器、性接触、共用针筒注射药物及母婴传播。母亲在怀孕或分娩期间有可能将乙型肝炎病毒传给婴儿,自1988年起,乙型肝炎疫苗已纳入儿童免疫苗接种计划,可大大减低婴儿感染机会。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必会出现明显病征,常见的病征包括食欲不振、腹部不适、黄疸及恶心等;若出现腹水、胃出血等征状,表示病情已恶化。急性乙型肝炎成人患者大多可完全康复,但若从母体或于儿时感染,病毒就很大机会不能被清除,继而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带病毒者,长远可引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可透过血液测试诊断乙型肝炎。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阳性,便需检验病毒载量,以确定体内病毒的活跃程度;血液测试亦可检测肝酵素和肝癌指数,以评估肝脏的受损程度和患癌机会。超声波检查可了解有否肝硬化或肿瘤等;而肝脏纤维化扫描更可准确分析患者肝脏有否纤维化,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现时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治疗方案取决于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如肝功能异常、高病毒载量,或出现乙型肝炎并发症,患者可按医生指示,服用抗病毒药物,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减低并发症风险。乙型肝炎病人患肝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100倍,因此,他们应每半年进行抽血及肝脏超声波检查,以监察肝脏变化,以便尽早接受治疗。若体内没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可因应感染风险及需要,考虑接种疫苗。


撰文: 港怡医院肠胃肝脏科顾问医生  李亭林医生

(文章刊登于 2023 年 7 月 28 日《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