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腸胃肝臟科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目的是促進公眾對肝炎的認知。在香港,由過濾性病毒引致的肝炎較普遍,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致嚴重的肝臟疾病。

病毒感染是肝炎其中一個主因,而酒精、藥物(中藥或西藥)及免疫系統失調等亦可導致肝炎。較普遍的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乙、丙、丁和戊型五種,其傳播途徑和特性各異,當中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目前約7至8%的人口為帶病毒者。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或體液傳染,例如輸入受感染的血液、共用未徹底消毒的醫療儀器、性接觸、共用針筒注射藥物及母嬰傳播。母親在懷孕或分娩期間有可能將乙型肝炎病毒傳給嬰兒,自1988年起,乙型肝炎疫苗已納入兒童免疫苗接種計劃,可大大減低嬰兒感染機會。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必會出現明顯病徵,常見的病徵包括食慾不振、腹部不適、黃疸及噁心等;若出現腹水、胃出血等徵狀,表示病情已惡化。急性乙型肝炎成人患者大多可完全康復,但若從母體或於兒時感染,病毒就很大機會不能被清除,繼而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長遠可引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可透過血液測試診斷乙型肝炎。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便需檢驗病毒載量,以確定體內病毒的活躍程度;血液測試亦可檢測肝酵素和肝癌指數,以評估肝臟的受損程度和患癌機會。超聲波檢查可了解有否肝硬化或腫瘤等;而肝臟纖維化掃描更可準確分析患者肝臟有否纖維化,從而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現時使用藥物可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治療方案取決於肝功能的受損程度。如肝功能異常、高病毒載量,或出現乙型肝炎併發症,患者可按醫生指示,服用抗病毒藥物,以抑制病毒複製和減低併發症風險。乙型肝炎病人患肝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100倍,因此,他們應每半年進行抽血及肝臟超聲波檢查,以監察肝臟變化,以便盡早接受治療。若體內沒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可因應感染風險及需要,考慮接種疫苗。


撰文: 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李亭林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7 月 28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