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藏精為要

中醫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理念。《黃帝內經·靈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就是要求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期防禦外邪的侵襲。中醫學認為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連, 故提出了相應的養生方法。二十四節氣養生即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通過慎起居、調飲食、練形體等諸多方法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因此,中醫養生學的「天人相應」觀著重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冬季養生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藏精為要

冬三月,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北半球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傲雪凝霜,朔風凜冽,晝長夜短,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人體此時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準,成形勝於化氣的態勢。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著眼於一個「藏」字。其內涵包括:

一者減少精的耗損宜「藏」。在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龜裂。許多動物都入穴冬眠,不見陽氣。人在這時也應當順從自然規律,讓自己處於閉藏狀態。對待體內的精氣,要像獲得了自己渴求的東西,非常珍惜它,把它很好地藏起來一樣。

二者選擇適宜進補。「冬季進補,開春打虎。」進補應根據體質進行調補,如畏寒體質補陽,虛火體質滋陰,以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強壯的最佳效果。當然,進補的方法多樣,可根據自己適宜的方法進行。最好還是先請中醫師辨別一下自己的體質,選擇最佳的方法進行。
  

起居調養

《千金要方》記載:「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有損於人也。」在寒冷的冬季裡,中醫養生學認為人們的起居作息不應當擾動陽氣。因此,宜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原則,做到恰如其分。如果衣著過少單薄,室溫過低,則易耗損陽氣,容易感冒。反之,衣著增多過厚,體溫升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襲。此外,冬季適度在冷空氣中活動可增強神經調節機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鍛煉不宜出大汗,以防受涼外感。避免在大風、霧霾、雨雪等惡劣天氣中鍛煉。
  

飲食調養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進補在我國歷史悠久。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亦是休養生息的最佳時機。故飲食調養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發揮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民間更是有諺語云:「冬至進補,春能打虎。」各地的冬季時令習俗,無論是北方的餃子,還是南方的羊肉、湯圓,多與數九寒天裡的食補有關。從現代養生學的角度來看,寒冷的冬季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一般說來,絕大多數人適合平補、溫補的食物,如豬肉、雞肉、蛋類、山藥、蜂蜜等平補食材,亦可選羊肉、牛肉等偏溫補的食材。
  

防病保健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今年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我國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數比夏天高41%。冬季由於中老年人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抵抗力較弱,氣溫的驟降以及霧霾的多發,很容易導致原有疾病的復發和急性加重,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此時,尤其要注意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首先應該密切注意各種「小疾」,如在冬季遇發熱、咳嗽、氣緊、胸悶、心痛、乏力等症狀,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其次,注意預防感冒,做好防寒保暖。外出戴口罩、手套、帽子,空調房間應定時通風。再者,「三高」患者應定時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慢性呼吸病患者注意定期注射流感疫苗,心腦血管患者常備急救藥物等。 能順應冬季的自然變化,合理的養生保養,做到「人與天地相參」,讓機體能到保養。 香港人很重視季節養生,如市民所言「冬至大過年」即道出了冬季「滋補進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