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中醫助防治老人病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逐漸倒退,老年人不時出現各種不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在中醫角度來看,長者因陰陽失調導致的各種不適,可統稱為「老人病」。通過中醫藥調理體質,可緩解病徵,提升生活質素。
老人病的種類繁多,結合現代醫學及傳統中醫對老年疾病的認識,可分為非器質性病變及器質性病變兩大類。長者的臟腑功能隨着年齡增長而衰退,當人體的氣、血和津液功能衰落,會引致臟腑功能失調,繼而出現各種老人病的症狀。
非器質性病變為非器官發生病理性改變而引起的病徵,典型症狀包括失眠、情緒不穩定、消化不良、排便困難、頭暈、疲倦及耳鳴等。至於器質性病變,是指身體某個器官或組織出現病變,常見例子涵蓋現代醫學所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及癌症等,配合中醫治療可緩解或消除病徵。
例如曾有年逾八旬的婦人由孫女陪同求診,未有「三高」及器質性病變,但長期心慌心悸、尿道反覆感染、痔瘡出血嚴重和脫肛,需不斷進出醫院多個專科接受治療,惟病情反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患者服用處方中藥,並結合進行提肛運動,鍛煉相關肌肉;數月後覆診時,患者未再出現尿道感染及嚴重痔瘡出血,心慌心悸消失,整體狀態及生活質素均得以提升。
針對器質性病變方面,儘管中醫未能完全根治該些疾病,但通過中西醫互相配合,善用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可提升治療成效。曾有一名六旬男患者,因患有糖尿病引致嚴重腎功能衰退,腎功能已近「洗腎」透析治療狀態。在患者服用中藥的同時,中醫師囑其調節生活作息及減重,患者亦積極配合,堅持治療約半年後,其腎小球濾過率由中醫介入前的23提升至30,腎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中醫治療疾病強調「治未病」,以達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倡導「天、地、人」三因制宜的個體性治療方法,從時間、地域及身體三方面进行調節,運用中藥、針、灸、推拿、艾灸等多種手段治療,因應患者個別情況,制訂適切的預防及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不少人可能會關注,既然那麽可否服用中藥,達至抗衰老呢?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是「氣」的運行過程,稱為「天壽」,西醫認為人的「天壽」與「基因」相關,當年老時你會發現自己多了怕熱或怕冷、胃口差、腹脹浮腫、口苦口乾、痰上頸、頭暈目眩,大便不暢、身體困乏、心情負面、失眠、周身骨痛,等等這些年輕時不會出現的困擾。實際上,這是你身體內環境的「氣」出現了「陰陽失衡」,中醫可以通過中藥調節人體「氣」的運作,達致陰陽平衡,讓「基因」在正常「氣」的土壤環境中生長,以後天的「中醫藥」調理先天的「基因」,讓人更加接近自然健康的壽命。
總括而言,按照中醫觀念,市民平日可透過改善生活規律、調節情緒及控制飲食等,建立良好的內環境及維持陰陽平衡養生保健。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中醫顧問、港怡醫院註冊中醫師石軍醫師
(文章刊登於 2024 年 5 月 17 日《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