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觀察心跳規律 察覺異樣及早求醫

心臟科, 心胸肺外科

心房顫動


「把脈」是中醫常用的診症方法,但原來並非中醫專利,原來在西方醫學中,也可用把脈的方法,了解患者有否患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約1%的華人患有此症。

 

要及早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市民可先自行把脈,檢查自己每分鐘的心跳次數及心跳頻率是否規律,一旦出現異常,便應盡快求醫。正常人的心跳應為每分鐘60至100下,而且應是有規律的「一下一下」。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可以時快時慢,而且沒有規律,因而感到不適、頭暈、氣喘或胸口不適,但有約三至四成患者可能會沒有明顯症狀。

 

心房顫動本身並非最可怕,醫生最擔心的就是它所帶來的中風風險。心房顫動令心房不能有效地將血液泵進心室,令血液滯留於心房,導致血塊形成;當血塊流到腦血管時,便有機會造成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患者比正常人中風機會高出五倍;另外,如果患者同時患有其他高危因素,例如高血壓,中風風險就會再增加。

 

儘管心房顫動未必有明顯症狀,但並非無跡可尋。近年,醫學界提出把脈檢測心房顫動,市民可以把脈的方式,檢查左手或右手的脈搏,看看心跳頻率是否規律;舉例說,可把脈一段時間,感受自己的心跳是否持續「一下一下」,因出現心房顫動時首兩下心跳可能正常,但第三下就會延誤才出現。不過亦要留意,雖然大部份心跳不規律的成因都是心房顫動,但亦有機會是由其他疾病引致,所以如有懷疑,應及早求醫,並遵循醫生建議,接受其他檢查。

 

要確認是否患有心房顫動,醫生一般進行心電圖檢查,但此方法一般只會量度10秒的心律,惟部分心房顫動可能是間歇性出現的,有部分患者的心電圖大部分時間也屬於正常竇性心律,所以此類病人或需要接受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檢查。此外,一些簡易心律監測器也是常見的診斷方法。

 

由於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故此及早發現、接受適當治療最為重要。市民平日可以嘗試自行把脈,多了解自己的心律是否正常;一旦出現症狀,則須找醫護人員作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