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螢光顯影技術 提高手術精準度

外科

在醫學上,螢光染劑常應用於不同的造影診斷程序或手術,其中「靛氰綠」(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種非放射性醫學螢光染料,注射體內後,在近紅外綫照射下會發出綠色螢光,此技術可應用於腸道、胃部、肝臟、膽囊等消化道相關的手術,協助醫生清楚辨識血管、淋巴核和組織等位置,有助辨別病灶,提高手術精確度。

外科醫生為病人施行微創手術時,以往一般靠經驗,憑肉眼分辨結構和組織。隨着醫療技術發展越趨成熟,醫生可透過3D鏡頭看到立體影像,加強對組織結構的認知能力。近年,ICG螢光劑較多應用於難度高的手術,或血液循環不良的高風險病人。

ICG技術有助醫生掌握腸道血液流動的情況,以結直腸切除術為例,醫生在切除帶有腫瘤的一段腸道後,會在接駁腸道前將ICG注入靜脈,其後進行接駁。血液流動的位置會發出螢光綠色,醫生因此可確定駁口的組織血液循環狀況良好,有助減少腸道脗合處滲漏,以及降低術後併發症的機會。如接駁口出現滲漏,不排除要再進行手術,甚至需要接駁造口。根據2020年一份包含20多篇醫學文獻的整合分析,使用ICG進行結直腸脗合術的整體滲漏率為3.7%,較對照組別的8.6%為低。

ICG亦可精確顯示淋巴核位置,例如應用於胃癌手術。在手術前一天,透過胃鏡於腫瘤附近的組織注入ICG,螢光劑會隨着淋巴腺流到淋巴核,醫生可根據發光的淋巴核位置,切清病灶組織,以減低病人復發風險。

此外,ICG螢光劑能精準顯示結構,以急性膽囊炎為例,術前注射ICG有助醫生清晰分辨膽管所在之處,可避免傷及膽管。一旦膽管受損,需進行修補手術,長遠有機會引致膽管收窄。

ICG螢光劑一般對人體都很安全,並會隨新陳代謝經尿液排出體外。病人如對手術有疑問,應向醫生查詢詳情。


撰文:港怡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梁力恆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3 月 3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