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耳聾的中醫針藥結合治療

中醫



耳鳴是以自覺耳內或頭顱鳴響而無相應的音源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在中醫角度,耳鳴是由於飲食不節、睡眠不足、壓力大、感冒之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耳竅受侵擾或耳竅失去氣血的濡養。主要分實證和虛證,實證多因外邪侵襲、痰濕困結,肝氣鬱結,使耳竅受擾;虛證可因脾胃虛弱、心血不足或腎元虧虛,以致耳竅失養。診斷時,中醫會透過耳鳴的聲音、伴隨的症狀、全身狀況及舌脈去辯證論治,並有需要配合聽力檢查。

有不少人會在感冒期間出現耳鳴、耳內堵塞感,以為感冒後耳鳴就自然消失,沒去治理,往往會導致耳鳴反覆,漸成宿疾。急性期耳鳴用中藥治療效果良好,建議要及早治理。

中醫治療耳鳴,主要以中藥及針灸兩方面。中藥會按病情予以疏風、祛濕、化痰、清熱、行氣、健脾、養血、補腎及通竅的方藥。針灸治療則會按臟腑而選取相應的穴位(在四肢、腹部),亦會選擇局部穴位(耳前後、頭部)。急性期建議一周針灸2-3次,慢性期建議一周針灸1-2次。耳鳴是難治之症,需要較長時間及耐心治療,中醫治療能減輕耳鳴引起的煩躁、焦慮及失眠,並使耳鳴逐漸減輕至消失。但部分耳鳴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持續存在。

耳聾是以聽力減退為主要特徵,臨床上與耳鳴經常伴隨出現。中醫發病原因與耳鳴相似,多與外邪、肝火、痰火、腎精虧虛、氣血不足有關;可以中藥及針灸治理。

特別需要留意突然出現的耳聾。聽力突然大減或者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中醫稱為暴聾,西醫名為突發性失聰,屬於急症。除了聽力大減,亦可覺得頭暈、耳鳴及耳痛。病發後首兩周是治療的黃金期,如缺乏及時和適當的治療,則難以恢復原有的聽力,甚至造成永久性失聰。故出現病徵者,應盡快找耳鼻喉專科醫生作詳情檢查,並以中西醫配合的方式治理。 

還有一種常見的聽力下降,與頸椎病相關。這可以因為長時間低頭工作,致頸部氣滯血瘀,氣血不能向上充養耳竅。透過中藥及針灸,可放鬆頸部緊張的肌肉,促進頸部血液循環,大大改善症狀。


以上資料謹供參考,如有疑問, 請諮詢閣下的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