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中醫辨證治療肌纖維痛

中醫


身體出現慢性痛症,往往對病人身心造成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如全身肌肉骨骼系統出現多處或廣泛性疼痛症狀,且持續3個月以上,或可能患上肌纖維痛綜合症。一般而言,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七倍,高發年齡介乎20至55歲。此疾病的患者佔全球總人口2%至10%,但首診誤診率卻高達87%,因此不容忽視。

肌纖維痛綜合症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非關節性風濕病,曾有研究指出這是一個中樞神經系統失調的問題,亦有文獻指心理創傷、壓力或與此病症有關,但目前仍未能確定其因果關係。遺傳是主要的高風險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肥胖、壓力、創傷及女性激素紊亂等。臨床表現為全身肌肉骨骼系統多處疼痛,特殊部位壓痛點,並伴有疲勞、焦慮、睡眠障礙、頭痛、腸易激綜合症、關節腫脹和麻木感等,中醫學從其病徵歸類此病症為「痹症」。

目前醫學界對肌纖維痛的認知不高,患者往往花上兩年以上時間、平均向3.7名中醫師或西醫求醫才被確診。部分患者出現痛楚,但無法從身體檢查取得明確疾病的客觀證據支持,常會被誤以為是無病呻吟;患者有時會伴隨其他病徵,例如消化道疾病、抑鬱症、類風濕關節炎或骨關節炎等,繼而被轉介至其他專科跟進。

此病有十九個特定痛點,涵蓋顳頜關節、肩部、上臂、前臂、髖臂、大腿、小腿、頸項、胸部、腹部、上背和下背。痛感包括脹痛、刺痛或痛處遊走不定。如患者同時出現其中七個痛點,在沒有其他臨床原因的情況下持續出現廣泛性的疼痛至少三個月,即可診斷為肌纖維痛。

在中醫角度,疾病的外因是風寒濕熱乘虛內侵,內因是營衛不和、陰陽失調。肌纖維痛的常見臨床病症類型有八種,例如風寒阻絡、濕熱痹阻、肝鬱脾虛及氣血虧虛。中醫師會針對不同症型為患者辨病治療,圍繞通督調神、協調臟腑及調和營衛、蠲痹止痛。


以風寒阻絡為例,患者全身多處肌肉觸壓痛較為劇烈,且痛感遊走不定;遇寒會加重,遇熱會減輕,夜晚較明顯,同時有關節屈伸不利、晨僵等。療法依循祛風散寒和通絡止痛,可在多個穴位進行針灸,包括風池、頸百勞、秉風、風門和風市等。中藥治療亦對緩解病情有幫助,可因應病人情況處方合適的中藥和劑量,例如羌活、柴胡、獨活、防風、黃芪和薑黃等;如有需要,可配合輕手法推拿。

部分患者可透過中醫治療根治,一般而言,多數病人可緩解病情至恢復正常生活。一位多年前曾經歷創傷事件的患者,求醫歷時十年才獲確診;當時其病情較重,輕輕觸碰皮膚已感痛楚難耐,因伴發症狀同時在五、六個專科看診。經過中醫治療一年半後,其已能生活自理,並可重投社會開始半職工作,重拾生活的信心。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港怡醫院註冊中醫師吳俊梅博士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7 月 21 日《香港01》)

Loading...
發生錯誤。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