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炎夏慎防熱衰竭中暑

急症科


暑假期間,不少人都會趁機進行戶外活動,然而,隨着全球暖化加劇,近年香港的天氣愈來愈炎熱,酷熱天氣下活動潛藏中暑危機。每逢夏天,不時有行山或戶外工作等人士因熱衰竭或中暑被送院治理,嚴重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當出現相關徵狀,若及時急救處理,可減低致命風險。

人體有體溫調節機制,當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自主神經系統會發出訊號,指令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和汗腺分泌增加,從而散熱。若處於高溫、高濕度、封閉的環境,身體難以散熱,會容易導致熱衰竭或中暑。

熱衰竭是中暑的先兆,患者會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蒼白、頭暈、噁心及肌肉抽筋等,體溫高達攝氏38至40度。患者應盡快補充水份和電解質,避免情況惡化。

如未有適當處理熱衰竭症狀,則可能會導致中暑。患者的體溫通常超過攝氏40度,汗水難以蒸發,並會出現肌肉痙攣、頭暈、昏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徵狀。嚴重者會出現脫水情況,可能會損害腎臟等器官功能、引發心臟衰竭,或可致命。嬰兒及小童、長者、孕婦、長期病患者、過胖人士、戶外工作者,或喝過量酒精,都會增加中暑風險。

當同行人士出現熱衰竭或中暑徵狀時,應保持冷靜。可先將患者帶到陰涼處,在腋下或頸部放置冰袋或冷毛巾,並用浸過冷水的濕毛巾抹身,為其降溫。酒精濕紙巾雖帶來涼感,但酒精會令毛孔收縮,阻礙散熱。如患者神志不清,應讓其側臥,避免口腔分泌物流入口鼻阻塞氣道,並立即送其往急症室。

一般而言,急症室醫生會安排抽血、影像檢查等,以評估電解質水平及器官受損程度,並會使用冰氈、透過靜脈注射冷鹽水,為患者降體溫。若患者有抽搐情況,使用肌肉鬆弛劑可減少肌肉發抖發熱。如患者送抵急症室時已失去意識,則需進行急救。

炎炎夏日到戶外活動,建議穿着通爽衣物、補充足夠水份,因應身體狀況,量力而為,以防中暑。


撰文: 港怡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  陳建凌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8 月 11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