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怡情︰正确认识精神科药物


都市人生活步伐急促,面对家庭、学业或工作等压力,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这些情绪困扰就像伤风感冒,人人都可能会经历过,有需要时应咨询精神科医生,透过药物治疗及改善。适逢五月是「精神健康关注月」,笔者尝试从药剂学角度,和大家谈谈药物如何帮助受情绪困扰人士,让他们重拾正常生活。

科学研究发现,精神健康疾病患者的大脑脑细胞出现异常,导致脑细胞之间传递讯息的化学物质失衡。本港常见的精神健康疾病包括抑郁症及思觉失调等,其中抑郁症患者会长时间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兴趣、低社交意欲及疲惫等症状;而思觉失调病人则会有幻听、幻觉、妄想等。严重者可能影响正常生活,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及协助。 

针对脑内的神经传导物质的失衡情况,病情可透过药物治疗作出调节。以抗抑郁药为例,此类药物可加强脑细胞之间「血清素」的传送,以增强血清素的功效。至于抗思觉失调药,主要是透过调节脑内过剩的「多巴胺」物质,从而抑制出现妄想等情况。 

精神科药物并非特效药,身体需时逐步适应用药后的不同反应,包括副作用。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病人对药物认知不足,例如自觉药物副作用大、药物短时间内无效等,因而抗拒服用。作为药剂师,我们会向病人详细地讲解药物的疗效进程、注意事项,并清楚说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让他们对疗程期间的变化有所预期;我们亦鼓励病人反映用药后的身体状况,并表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调整,期望藉著高透明度的沟通,增加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医生处方精神科药物时,通常需要数星期观察病人的适应情况,从而评估药物是否有效,并视乎情况调节剂量或转药。抗抑郁药一般需时二至四个星期,抗思觉失调药则需时更长。医生亦会因应病人不同的生活习惯而调整用药,对于过度思考而失眠者,可处方带睡意副作用的药物。此外,抗抑郁药发挥药效初期会提高患者的精力,病人或会在适应期内自觉体力充沛,但因脑内的神经传导物质未经调节而提不起劲、闷闷不乐,此阶段病人有机会误以为药物无效,较易令病人产生自杀念头,病人及其亲友必须多加留意。我们也会提醒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不应在自觉病征消退时自行停药,否则病情容易复发,甚至变得更严重,届时重新开始治疗将变得困难。 

精神科药物的疗程因人而异,用药时间可能会较长,部分人或需终身用药。我们明白长时间用药或会对病人造成困扰,其实精神健康疾病与慢性疾病相似,很多时未必能百分之百治愈,但病人可与病共存,只要及早发现和治疗得当,加上定期覆诊及正确用药,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现时精神科药物不断改进,以往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如头晕、小便困难、便秘、手震和肥胖等,现已变得相对可控及轻微。病人用药的频率亦减少,例如只需每天服药一次,无须「按三餐」时间用药。现时有些新型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情严重的抑郁症,当病人多次转药仍疗效不彰时,病人可与医生商讨,辅以喷鼻形式用药,期间需接受约六小时的血压指数等监察,让医护人员密切监察药后反应。 

大众或普遍担心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但部分病人抗拒服用药物,却是因为它的疗效。笔者多年前遇到一名病人,他真切地分享自己非常怀念未服药时那种不用睡觉的感觉,恍如有「超能力」一样;亦有一名思觉失调病人,他多番抗拒服药,经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原来不想失去因幻听和幻觉而产生的虚拟「朋友」。医护人员此时更需要抱持同理心与病人沟通,避免否定病人的观点和感受。经医护人员循循善诱后,病人最后乐意转用新型针剂,只需每月打一针,以控制病情。 

作为药剂师,我们希望可以利用专业药理知识,分担和化解病人的苦恼,有时甚至能协助病人调节出更适当的治疗。曾有高血压病人在服用血压药后,回来表示处方错误、药物未有被消化,并即场展示一个盛有粪便的胶袋,袋中可见药物胶囊外壳。笔者解释此为该缓释型药物的正常现象,病人仍坚持己见,并透露自己已将药物放进洗衣机清洗过但外壳仍不融化。在交流过程中,笔者注意到病人可能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故转介病人到精神科跟进,病人亦因此获得适切治疗。 


撰文:港怡医院药剂部经理伍文强

(文章刊登于 2024 年 5 月 31 日《香港01》)

Loading...
发生错误。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