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微創新技術 治療子宮內膜癌

婦科腫瘤科

子宮內膜癌


子宮體癌症中,約9成個案的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故又稱子宮內膜癌;近年已超越一直備受關注的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生殖系統癌症之首。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本港在1998年錄得338宗子宮體癌新增個案,較子宮頸癌少近3成;2018年的子宮體癌個案數目達1,165宗,與20年前比較,增幅近兩倍半,相比同年的子宮頸癌個案數目更是多一倍。子宮內膜癌早期病徵為停經後出血,多數患者在求醫時便發現癌症。因此每4位患者當中,就有3位於第一期發現,治癒率超過8成。


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傳統方法,是開刀切除癌細胞,但會留下約10厘米的疤痕,患者須住院約5日,傷口痛楚則維持約一個月。近年,隨着機械臂手術及內視鏡鏡頭像素的改進,醫學界在不影響患者存活率的情況下,可採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即在身體開4個小孔進行手術,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2至3日可出院,而且痛楚只維持1至2星期。


醫療技術發展日行千里,現時可為子宮體癌病人進行的微創手術包括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陰道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前者只需在患者肚臍上開一個切口;後者更能在陰道內完成手術,完全不會造成可見的腹部傷口。


最近,有醫院與大學及創科公司合作,引入全新的內視鏡機械臂系統,以取代傳統的腹腔鏡設備進行上述兩種微創手術,為患者帶來更多選擇。曾接受此手術之患者的康復進展亦良好。


然而,若果癌細胞面積太大或者已擴散至卵巢,微創手術便未必適合。患者應與醫生商討,按其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撰文:港怡醫院婦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吳東耀醫生

Loading...
發生錯誤。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