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語怡情︰放射科 —— 介入放射治療抗癌症

放射科


坊間普遍認為放射科醫生的工作只是進行超聲波及撰寫影像檢查報告。其實,除了放射診斷,放射科醫生亦會執行介入放射治療,透過影像導航為病人進行微創手術。介入放射治療的應用範疇廣泛,由良性病變(如血管畸形、子宮肌瘤、前列腺增生等)至惡性腫瘤也有顯著功效。

介入放射治療在癌症尤其可發揮其功用。微創手術範疇包括早期癌症的根治治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的舒緩性治療,以及作為術前或術後的輔助治療。放射科醫生需要定期和跨專科團隊其他成員合作,包括腫瘤科、外科醫生等,聯合制訂治療方針,目標為每位病人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以提升治療效果和確保安全。

以肝癌為例,視乎病人的癌症期數及狀況,可利用不同的介入治療技術以作治療。其一方法是腫瘤消融術(RFA),透過微針體外穿刺,釋放射頻或微波熱力將癌細胞消滅;另一方法是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放射科醫生會在病人的手腕動脈或股動脈放置導管,配合數碼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找出供應養份至腫瘤的血管,並注入化療藥物及栓塞物,從而令腫瘤缺氧和壞死;近年較新的方法是Y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此療法與TACE的原理相同,放射科醫生會與腫瘤科醫生合作,為病人注射釔90(Y90)微球體,從而釋放高強度的輻射以殺滅腫瘤。

曾有年屆八旬的男性肝癌患者確診肝癌時,發現其腫瘤已逾13厘米,可惜經團隊評估後確認其不適宜接受外科切除手術。醫生團隊商議後,決定替病人進行「先縮後除」療法。病人先接受TACE,再進行軀體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及免疫治療,成功將腫瘤大幅縮小。最後,放射科醫生為病人進行RFA,以消滅殘留的癌細胞。經過近一年的治療,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介入治療的傷口小,病人復原較快,副作用一般較少。隨著介入治療技術愈趨發展成熟,可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撰文:港怡醫院放射科顧問醫生 劉泳恆醫生

(文章刊登於 2023 年 11 月 3 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