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醫學物理學家 輻射抗癌路上 全力護航把關
輻射乃雙刃劍,但只要運用得宜,在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上均有莫大的貢獻。
現今輻射抗癌的發展一日千里,為病人制訂個人化的整合治療方案,須結合跨專科、跨專業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包括較鮮為人知的職系—— 醫學物理學家。
醫學物理學涉獵多個學科的知識,包括醫學理論、物理學及工程學等。從輻射防護設施的規劃,放射治療的品質控制,到新技術的研發及臨床應用,醫學物理學家都致力為病人提供多元、優質、安全的輻射抗癌方案,著力提昇治療品質及效益。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緊貼醫療輻射技術的發展,醫學物理學家必須熟悉各類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儀器的結構、設計原理、獨特功能及應用技巧。每天清晨,當大部分人仍安睡被窩時,醫學物理團隊已埋頭苦幹執行一系列的品質檢查,確保整體放療系統運作之精準、穩定與安全,讓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病人安全」是治療品質的根本,劑量品質的保證貫穿了整個療程。在病人開展治療前,每個度身訂造的放療計劃,其輻射的劑量都需要通過了醫學物理學家的驗證審查。在放療期間,醫學物理學家會利用穿透病人後的射束劑量來重建三維體內劑量的分佈,密切監察著每個病人的腫瘤與及其周遭組織的劑量變化,並適時與醫生及團隊商討調整治療方案。
放療新技術 內外大不同
除了放療品質控制外,新技術引進與臨床應用亦是醫學物理學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治療肝癌為例,近年較新的方法是釔90(Y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放射科醫生會與臨床腫瘤科醫生㩗手合作,利用血管攝影技術為病人準確定位並植入Y90微球體,由「內」而「外」近距離輸送高輻射劑量直搗腫瘤,可大大減少對正常組織傷害,有其優勢。在規劃治療階段,醫學物理學家透過核子醫學影像數據,縝密評估病人未來使用釔90治療的效果與劑量,協助跨專科醫生挑選出適用的患者加以治療。
在臨床服務方面,尤其是涉及複雜病症或高劑量輻射治療時,醫學物理學家亦會參與制定病人的放療計劃。由於乳癌年輕化的關係,愈來愈多女性患者選擇採用乳房保留或重建手術。近年普遍採用術後體外放療配合呼吸控調技術,能提供精準有效的治療,但一些曾接受體外放療及後復發的病人,則適合採用近距離放療來消除病灶。近距離放療設計是一個複雜且具挑戰性的過程,由外科醫生、臨床腫瘤科醫生和醫學物理學家,共同制定出精密高效的治療方案。這技術既能達到最佳局部控制,避免嚴重的後遺症,亦能保存乳房的外觀和完整性,並大大減少整體治療日數,帶給年輕的在職病人最大裨益。
此外,任何醫療機構計劃成立放射治療部門或增添放射設施時,醫學物理學家也必須參與其中,包括規劃輻射防護設施、制定輻照儀器技術規格、驗收測試儀器及申請牌照。醫學物理學家也會提供所需的輻射安全培訓,加強醫護人員對輻射安全的認識及關注,保障病人、員工及公眾的健康。
拓闊新視野 注入新動力
現今醫療技術推陳出新,醫學物理學家必須與時俱進,孜孜不倦地學習。筆者有幸於上月受邀岀席首屆大灣區醫學物理首腦會議,介紹香港醫學物理學家的培訓及認證架構,探討各地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拓展未來交流合作,令筆者獲益良多。
現時全港約有100名醫學物理學家,基本入職門檻是具備醫學物理或相關碩士學位。一般來說,由駐院物理學家起步,在醫院接受臨床培訓,通過三次專業考試,約五年便可獲認可成為醫學物理學家。本港部分私營醫院亦是認可的培訓中心,期望可發掘更多有潛質的年輕人入行,共同為香港醫療出一分力。
撰文:港怡醫院高級醫學物理學家張慧群博士
(文章刊登於 2024 年 2 月 16 日《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