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食物過敏知多些


進食後痾嘔肚痛,到底是食物過敏、食物不耐症或是其他病症?不少人可能對此感到混淆,其實食物敏感是由於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引致身體對本來無害的食物產生過激反應,例如濕疹、蕁麻疹、嘔吐、流眼水及鼻涕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等情況,需立即注射腎上腺素急救。

在香港,約有1%至3%成年人出現食物過敏,兒童的比例則高達4%至6%,最新研究顯示近年有上升趨勢。常見引致食物過敏的食品有八大類,包括奶類、蛋類、魚類、甲殼類海鮮、花生、堅果、大豆、含有麩質的穀類(如小麥、大麥等)。患者通常會於進食致敏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過敏,症狀可持續數天到數星期。部分兒童的免疫反應較輕微,食物過敏情況可能會在成年後消退。

部份人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不良的腸胃反應,或誤以為是食物過敏,但事實上食物不耐症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當體內缺乏某種消化酵素,因而無法分解食物某些成分,導致身體不適,便可能是患上食物不耐症。以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患者因身體無法分解乳糖,進食奶類製品後出現腹脹、吐瀉或肚痛等,食物不耐症的病徵通常與腸胃相關,並且相對輕微。

本港有研究顯示,每20名兒童就有一人報稱對食物敏感。如懷疑患有食物過敏,建議先詳細記錄進食情況,列出相關食物、反應及持續時間,在求醫時予醫生參考。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適當的過敏測試以作出診斷。常見的測試包括皮膚點刺測試、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測試及食物激發測試,如確診食物過敏,醫生通常會轉介個案予營養師跟進。

營養師會先為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等因素,設計合適的餐單,以替代品補充因避開致敏原食物而缺乏的營養,例如對牛奶敏感的患者需要補充奶類製品所含有的鈣質和碘,營養師會建議幼童飲用羊奶,或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成年患者可飲用植物奶,食用含有豐富鈣質的堅果、芝麻、菠菜和可以連骨進食的魚類,以及含碘的海帶和紫菜等。若對深海魚類過敏,則可進食家用橄欖油、果仁、種子、牛油果,以攝取足夠的不飽和脂肪。

部份患者同時對多種食物過敏,我們會詳細評估病人的整體能量、微量元素、蛋白質攝取量等,制訂個人化的餐單。我們理解家長經常會擔心子女健康,曾見過有家長知悉子女對食物過敏後,猶如「驚弓之鳥」,其子女本身只對蝦類敏感,但家長禁止他們進食所有海鮮,此種不必要的過度戒口或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影響正常身體發展,家長應多加注意。

在知道自己的致敏原後,購買預先包裝食物及外出用膳又該如何避免過敏發作呢?在香港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須符合相關食物標籤規定,所有加工食品須列明含有法例訂明的致敏物質,建議購買包裝食物時仔細查看標籤。至於外出用膳時,建議先與餐廳溝通及告知過敏的情況。部分餐廳或會忽略了菜式內的一些隱藏致敏原,例如豉油的原材料含有可致敏的大豆,我們會建議病人留意常見包含致敏原的食物,盡量降低病人引發過敏的風險。


現時坊間提供各式各樣的食物敏感測試,曾有病人接受IgG食物敏感測試後,因報告中顯示其對多種食物過敏而感到沮喪,於是前來求診。作為營養師,我們會先安撫市民的情緒,並以專業角度解釋報告的內容,其實該類測試只是反映抗體對曾進食的食物產生反應,與其進食量相關,這情況是正常的,結果與食物過敏未必有關,故不建議只以有關測試作診斷用途。如市民對食物過敏有疑慮,應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切忌藥石亂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撰文:港怡醫院註冊營養師麥雅儀

(文章刊登於 2024 年 6 月 28 日《香港01》)

Loading...
發生錯誤。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