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胆固醇乃真正元凶 用药降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脏科, 心胸肺外科

Dr.TseTakSun_HKEJ_20181026.jpg#asset:52118

  

早前,一位女士拿着坊间体检中心的胆固醇报告找医生,说自己的数字比丈夫早前检查所得的为低,而丈夫早前检查心脏后显示并无问题,那是否等于她的心脏亦相当健康呢?近年港人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体检已成为不少市民的定期指定动作。不过,体检套餐五花八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已颇具挑战性,检查后,面对一大堆体检数据,不少市民亦感到非常疑惑,其中一项与心脏健康有关的指标—总胆固醇,一旦超标,市民必然忧虑万分。那究竟应如何面对这个心脏病的「元凶」呢?

 

现时心脏病是仅次于癌症和肺炎的香港第三号杀手。在各类心脏病中,冠心病的死亡人数远超其他心脏病,而且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

 

随著年岁增长,动脉内膜有脂性物质积聚,脂性物质积聚到某一程度,会使血管变窄,血管壁亦会因此失去弹性而硬化起来。此现象称为粥样硬化。

 

事实上,心脏全靠三条冠状动脉提供氧份,维持正常跳动及将血液输送至身体各个器官。试想像,如果这些血管收窄,血流岂非会大大受阻?那么,病人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需加倍工作,但却因血流量减慢得不到足够的氧份,病人会觉得前胸压痛、左手痳痹、冒冷汗、晕眩及呼吸困难。若果血管急性堵塞得不到及时抢救,心肌会因缺氧而坏死,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市民必须及早「关心」自己的血管健康,而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便是第一步。一般胆固醇检查会通过抽血,分析出血中胆固醇水平的高低,亦即所谓的血脂。众所周知,胆固醇偏高能影响身体健康,而部分体检报告只会列出总胆固醇水平,有些则会细分为三个水平,即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不少市民都知晓「胆固醇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的风险,其实是指低密度胆固醇(又俗称「坏胆固醇」)超标。当坏胆固醇积聚在血管中,可令血管变质、硬化,甚至出现堵塞。

 

若体检报告列出的只有总胆固醇水平,并不能反映坏胆固醇是否合格。相反,如报告显示,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超过正常水平3.4mmol/L,则不能掉以轻心。

 

那是否所有人士都应以3.4mmol/L为目标呢?答案是「非也」。事实上,高风险人士的指标更为严格。所谓「高风险」,是指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周边血管毛病、曾中风人士、糖尿病患者等,坏胆固醇指标须低于1.8mmol/L才属理想,比一般人严谨得多。而最近欧洲心脏学会(ESC) 在2019年发布的指引中指出对于「高风险」人士,坏胆固醇的理想指标更建议低于1.4mmol/L。然而,这一点,很多患者并不知情。若以为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只是「砸界」而忽略监测及治疗,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甚至冠心病、中风复发。

 

那患者应如何降低胆固醇呢?提起降胆固醇,不少人会想到透过控制饮食来降低胆固醇水平。但事实上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祗有15%至20%由饮食直接摄取,食物中反式脂肪才是真正引致高胆固醇的元凶,例如炸薯条和曲奇饼等,都会使肝脏制造更多坏胆固醇,并减低好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风风险。

 

但若饮食控制后,坏胆固醇水平仍未大幅下降,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人士、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等,则必须服食降胆固醇药物作治疗。

 

不少病人抗拒服药治疗,但高胆固醇是无形杀手,降胆固醇药物有助保护心血管,减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现时控制胆固醇的药物以他汀类(Statin)最为普遍,它可从源头出发,抑制肝脏制造胆固醇,将坏胆固醇降低三至五成。虽然他汀类功效佳,不过也有其局限性,因部份患者用到中至高剂量他汀类时,有机会出现肝酵素异常、肌肉酸痛及发炎等副作用。患者过往只能无奈面对种种局限,现时则可选择新型降胆固醇的生物针剂。

 

尽管他汀类药物最常用于降低坏胆固醇,但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一半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未能达到其降低胆固醇的目标。现时出现了突破性的注射型生物制剂,患者须每两星期注射一次,副作用较其他药物轻微,研究显示,它比口服药物更为有效,可减低坏胆固醇达60%。与口服药一样,生物制剂需要长期使用,否则胆固醇便会「反弹」。

 

虽然药物不断进步,但患者亦必须调整生活习惯,如多菜少肉、多做运动、戒除烟酒、保持正常作息、时刻抱着乐观正面的心情,才能全面减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